李忠謙專欄:當倫敦橋倒塌,並不是每個人都難過

2022-09-12 06:20

? 人氣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以96歲高齡辭世,鑑於英國(或者說英語、或者說大英國協的眾多成員)的影響力,這位全球在位最久、年紀最長的國家元首之死,自然引發國際社會與全球人民同哀。台灣雖非大英國協的一員,但在位70年的伊麗莎白對台灣人來說卻絕不陌生。除了國際新聞裡的身影,她更是詹姆斯‧龐德、金士曼、凸槌特派員的效忠對象,也是Netflix影集《王冠》試圖刻畫與演繹的主角。這位從邱吉爾橫跨特拉斯時代的優雅老奶奶離世,台灣的社群媒體也瀰漫著不捨與哀戚。

伊麗莎白二世當然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她的時代印記,並非所有人都對此有所感念,甚至有人對她的死感到釋懷與開心。雖然版面不大、篇幅不多,但包括《路透》《新聞週刊》(Newsweek)《德國之聲》《紐約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確實指出了另一種「女王之逝」的時代反應。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歷史教授麥特・費茲派崔克(Matt Fitzpatrick)就說,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從一開始就與不列顛的全球帝國與漫長血腥的去殖民化進程緊密相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