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年來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強硬的貿易制裁措施,除了加徵關稅以外,還有數百家中國公司因各種原因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儘管如此,觀察人士指出,美國還有很多制裁和出口管制措施目前尚未動用,中國仍在大量受益於美國技術。
美國《華爾街日報》上個月的一篇報導說,美國雖然已將與中國視為頭號國家安全威脅,但一份貿易數據分析顯示,美國的對華技術出口的程序「批准了幾乎所有申請」,一些特別重要的技術的出口甚至還出現了增長。在對2020年和2021年兩年的商務部數據進行分析後,報導指出,結果是美國繼續向中國運送一系列半導體、航空零部件、人工智能技術和其他產品。
美國有相對強大而完善的出口管制體系,從1996年的《赫爾姆斯-伯頓法》和《托馬斯法》,到近年來的《澄清合法使用境外數據法案》等等都被認為是賦予了美國有關機構可以對域外公司和個人執行法律制裁權。美國商務部下設的產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是政府行政部門最主要的主管部門,包括華為、海康威視等中國大型科技公司都在不同時期被該部門列入實體名單。
美國最具殺傷力的制裁工具被認為是其管制力幾乎覆蓋全球的金融系統,世界上任何國家只要用了美元就難逃美國的法律監管,但到目前為止,除了2020年通過的《香港自治法案》以外,美國基本上尚未真正大範圍動用金融制裁。
《香港自治法案》除了取消美國對香港的特殊待遇外,還授權美國政府部門以金融等制裁手段懲罰有侵蝕、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和實體。
在拜登政府正考慮頒布一項行政命令,審查並可能限制美國在中國的尖端技術開發進行投資之前,國會曾試圖通過類似的立法。今年六月,國會一個跨黨派小組表示已就一份有關議案達成共識。該立法曾作為520億美元晶片法的一部分。該條款被認為有可能重寫美國企業境外投資的規則。
英國資本市場研究機構「推介謄錄」(PitchBook)今年5月份的一篇報告說,美中兩國的半導體初創企業一直倍受風險投資者的青睞,但在這一關乎未來晶片技術的領域,中國似乎占到了上風。該機構舉例說,去年全球風險投資對半導體公司的投資曾創下新的記錄,但第一季度多達70%的資金流向了中國公司。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說,2022年上半年,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投資大幅增長26.1%。此外,中國的科技產業似乎也仍然被外資相當看好。中國官方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7月,總的外資對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也增長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