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是個機會。美國在重新建構次世代產業價值鏈時,需要實力雄厚且有產業技術基礎的夥伴共同發展,中國不太可能被納入美國優先合作對象,反而是台灣對美國有更好的合作基礎。
美國、中國互相送了個端午節「大禮」!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六月十五日宣布對五百億美元的中國產品課徵二五%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隨即回應,中國將對美國產品加徵同等的報復性關稅。原本傾向緩和的中美貿易戰,因互相進行關稅報復而急轉直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競選口號及積極實現的政策就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美國需要偉大,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需要崛起,兩強本身就是極大衝突。
從歷史角度來看,成就偉大的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對手,譬如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冷戰時期的蘇俄,甚至是資訊時代前期(一九八〇年代)的日本,抑或是成為歐盟後持續壯大的歐洲;或應說:美國透過與強大對手的競爭過程壯大國力,貿易除是過程中的手段,也是成果的體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崛起需要縱深,光是依靠內需市場,恐怕撐不起十四億人口未來二十年的經濟動能。
中國的一帶一路及成立亞投行,明顯就是為拓展其影響力的縱深。在科技上,無所不用其極地強取豪奪;在文化上,全球推動孔子學院;在金融上,爭取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行政權及話語權,使國際貨幣基金將人民幣納入第四大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貨幣。這些作為並非毫無目的的擴張,而是中國需要與大國平起平坐的縱深,必須與世界上的各既得利益國競爭才能得到,所以美中貿易戰是必然的。
很多人都說中國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因為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超過四成,但其中有八成是電子零組件,需先出口至中國進行加工或重組,再轉銷到美國或其他國家。若以最終消費財的概念來算,台灣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反而是美國,其次是歐盟。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應該被過度高估,美國對台灣的經貿及科技影響才是最大。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是個機會。美國在重新建構次世代產業價值鏈時,需要實力雄厚且有產業技術基礎的夥伴共同合作。以美國用關稅報復來牽制「中國製造二〇二五」,以及對中興通訊、華為技術的調查、懲處狀況判斷,中國不太可能被納入美國優先合作對象,反而是台灣對美國有更好的合作基礎。
*作者為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師。原刊於1633期《新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