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份之外,民眾更在意政府的言而無信。亞投行的倡議始於2013年10月,而《籌建亞投行備忘錄》更在去年APEC峰會前的10月下旬已簽署,政府有意推動台灣參與這項區域金融活動,有太充裕的時間可以讓公眾知道。
然而在馬總統授意前副總統蕭萬長赴博鰲傳話之前,政府未曾就此公開訊息,連中方都坦承,在此之前未見台灣有太多討論。到了創始成員申請截止前夕,僅憑一場行政院跨部會議、一場國安高層會議,就定案提交入會意向,政府宣示的決策透明何在?口口聲聲強調的四階段國安監督機制又何在?
為了躲避輿論質疑,「黨政高層」30日透過媒體釋出訊息,指去年APEC之後,政府已發函財經部會進行評估。既然如此,下自財政部、上至行政院,便不應再聲稱尚未討論細節、沒有決策權限,國會更有權了解政府對加入亞投行的定位立場。為了避免總統的「半天決策」,和去年服貿協議的「半分鐘立法」劃上等號,行政部門有必要公開評估結果。
亞投行尚未成立,創始成員已涵蓋亞歐40多國,打開官網首頁,下方就是第一批加入的成員國國旗。台灣已遞交意向書,能否入會,決策權握在他國之手。但未來台灣希望用什麼形式出現其中,又如何確保自己能和這些國家權益對等、平起平坐?在等待中國對我國的回應前,政府更該先給台灣人民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