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27日清晨7時14分,美國航太總署一具太空探測器以2萬2500公里的時速撞上一顆小行星,在浩瀚太空中化為煙塵碎片。不過整起事件並非意外,而是一項史無前例、精心策劃、耗資3億2500萬美元(新台幣98億元)的「行星防禦測試」!
航太總署(NASA)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到外太空燒錢?原因其實不難明白,讀者不妨回想一下幾部好萊塢災難片的情節:《世界末日》(Armageddon)、《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與《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面對太空中無數的小行星與彗星,地球真的需要一套「行星防禦系統(Planetary Defense)」。
DART,雙小行星轉向測試
執行這項「自殺任務」的探測器名叫「DART」,是「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雙小行星轉向測試)」的首字縮寫。無端被撞擊的苦主名叫「迪莫佛斯(Dimorphos)」,撞擊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1100萬公里的地方,天文望遠鏡與探測器上的攝影機將記錄下整個過程,完整結果數周之後公布。
迪莫佛斯直徑只有160公尺,環繞一個有如雙胞胎、但大一號(直徑780公尺)的夥伴「迪迪摩斯(Didymos)」運轉,兩者距離只有1.2公里,形成一個「雙小行星」系統。迪莫佛斯也可以視為迪迪摩斯的衛星,DART任務科學家預期它遭到撞擊之後會「轉向」,繞行迪迪摩斯的軌道出現些微變化,縮小約1%,周期從11小時55分縮短為11小時45分。
恐龍大滅絕可能就是小行星肇禍,「撞擊-轉向」效應或可讓地球逃過一劫
果真如此,未來(遲早的事)如果有一顆「殺手小行星」或「殺手彗星」衝著地球殺過來,人類或許(只是或許)有機會如法炮製:發射探測器-與來犯天體相撞-改變它的軌道-讓地球逃過大滅絕(mass extinction)。發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恐龍大滅絕,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凶手很可能就是一顆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
這套研發中的「行星防禦系統」造成的轉向效應看似微不足道,但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放大。因此未來真的要派上用場,必須在來犯天體抵達地球之前5年、10年、15年、20年之前使用,才來得及讓對方擦身而過。換言之,小行星與衛星的觀測、預警工作極為重要。好消息是,科學家預期未來100年地球都會安然無事,除非出現被觀測到時已經太遲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