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為什麼日本人要向中國人發放《賞櫻五則》

2015-04-02 05:00

? 人氣

人們都說,櫻花代表著日本的國民性,即群體性,但如此美麗絢爛的花朵在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在,無論哪個國家的人處於這種情況下也許都要把它作為國花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是櫻花的性格影響了日本人?還是日本人由於自身的性格選擇了櫻花?這也許是永久的不解之謎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賞花是日本最大的『群體活動』】

(上野公園遊湖兼當櫻。)

櫻花是日本群體文化的象徵,而賞櫻花,是幾乎每個人都參加的日本最大的﹂群體活動」。從櫻花將要開放時候開始,天氣預報就加了一項各地櫻花開放時間的預報,在賞櫻季節,電視和電臺都播報各地賞櫻景點的道路與駐車場資訊,各個調查公司和媒體紛紛為今年賞櫻景點排行做抽樣調查,還調查今年賞櫻的預算、賞櫻時最想拿去的飲料等等,可以說,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也難以看到為賞花而產生的如此巨大的人流移動和如此統一的審美活動。

而在這橫貫列島的巨大的人流流動中,要使賞櫻真正成為賞心悅目的審美活動,離開日本人「群體性的秩序」和「約定俗成的規則」是難以實現的。雖然不是每個人的做法都一樣,但是大體上日本人會自覺地遵守如下的規則:

首先,櫻花是美麗的生命,絕對不可折花,一般日本人也會注意不把席子和塑膠單子鋪在櫻花的根部,因為那會損壞樹根。

第二,美是與人的行為僅僅相連的,比如日本人喜歡看落櫻,落紅滿地,似錦如夢,花散月傾的淒絕之景,最使他們動心,但是如果滿地落櫻上都是啤酒罐和垃圾,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掃興?因此作為看花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就是自己的垃圾自己拿回家,他們絕不情願讓它們污染櫻季的美好夢境。

第三,人人看花,只有互尊互讓,和諧流暢,才能和花之美兩鏡相入,互感互映,因此自己儘量佔據小的位置,節省審美的時間,讓更多的人能和自己共用美景。

第四,日本喜歡看夜櫻,雲朦朧,花朦朧,月色染花,銀光鍍影。美在見與不見之間;心在夢與夜之界,但是如果吵吵鬧鬧,不僅會影響周圍住戶的休息,而且也會影響人們去聆聽夜風與櫻花的喃喃細語,因此安靜是最重要的,考慮到他人,也為了審美的意境。

因此可以說,櫻花象徵著日本的群體文化,只因瓣瓣相連,朵朵相依,才能如川匯海,鋪天蓋地,而它的美能在現代都市和景點如此代代綿延,氣象萬千,則來源於日本人出於愛心,律於規則的群體精神和代代呵護。

【中國人賞花:讓自己成為美的一部分】

(櫻花樹下拍照的遊人。騰訊網)

日本人首先對中國人來日賞花、消費是熱烈歡迎的,但是一些遊客的不當行為,也使他們頗感苦澀和無奈。據3月21日的日本雜誌《NEWS POST SEVEN》報導,在看花景點,中國人亂扔垃圾、照相時隨便把櫻樹枝拉過來、不買東西長時間佔據攤床座位不走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用便所的時候,不僅有時會把廁所弄得很髒,而且有的人還會把廁所裡的手紙用完後全部拿走……擁有700多棵櫻花樹的東京上野公園,現在正準備把《賞櫻五則》翻譯成中文發放。

日本的賞櫻是一場全民參加的審美活動,中國人來日賞花,在欣賞花之美的同時,更應該學習與花之美僅僅相連的,甚至是花之美的源泉的日本“群體文化”之美。就拿上廁所來說,有教養的日本人在使用過廁所裡的手紙後,為了讓下一個使用廁所的人更方便,心情更好,會把撕過的手紙的切口處疊成一個美麗的三角形。也許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也許他只想到下一個人的便利,但我卻從這種對後來者的連綿不斷的細膩的關懷中,看到了「可接續性」的美意識或曰道德意識在生活中的滲透,看到了日本人對未來深切的責任感和溫柔的祝福。

「梅花一枝開」式的中國的個人主義審美習慣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來到日本,參加這場世界唯一的全民參加的審美活動,入鄉隨俗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在賞櫻的同時,使自己也成為美的一部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著有《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鮮為人知的浪漫》等,譯著有《鈴木大拙說禪》等。(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