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機械工程教授說,在美國待了20多年後,他今年夏天離開了一所頂尖的美國大學,加入了香港的一所大學,他提到希望離年邁的父母近一些,並表示對美國的政治環境感到厭倦。他說,之前由於美國的政治氣氛變得非常緊張,他不再尋求與其他科學家合作。這位科學家的孩子出生於美國。
他說,我不想看到我身上的中國身份使他們受到聯邦政府部門的審查。
一些中國科學家現在稱,中國對言論和學術自由的限制讓他們感覺自己被困住了。在中國,學者們經常要參加政治教育會議,而且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免越過共產黨的政治紅線。此外,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也降低了中國對海歸人才的吸引力。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一名人工智慧專業的博士生說,上述兩個因素阻礙了他最初想回國的熱情。但他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他說,這真是一個兩難選擇,出於許多原因不能回中國,也不能安心地留在美國。
當前美國正尋求捍衛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中國則在迅速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美國國會最近通過了《晶片法案》(Chips Act),以提升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其中將拿出800億美元資金用於改進對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的研究。
芝加哥智庫MacroPolo 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在為美國機構工作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中,出生在中國的科學家佔了近30%。
Google(Google)母公司Alphabet Inc.前執行董事長、美國政府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 on AI)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科學家和其他外國出生的科學家一直是美國國家力量的來源。他說:「與一個擁有14億人口、人才濟濟的國家切斷聯繫,絕不該成為我們的目標。」
根據美國、中國和荷蘭學者的一項研究,2019年,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的科學論文中,中國學者的論文佔比超過了美國學者。這一佔比通常被視為衡量科學領導力的一個關鍵指標。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李侃如-羅睿弛中國研究中心(Lieberthal-Roge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林安之(Ann Chih Lin)說,爭奪科學人才的全球競爭加劇意味著美國應該更加註意,讓頂級研究人員感到受歡迎。林安之稱:「優秀的人有機會離開,為什麼還要推他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