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離岸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跌破7.2,是2011年有該數據後的人民幣的最低值;也是在岸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自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不斷貶值,9月15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突破「7」這個心理關口,然而之後貶值加速,不到兩周就突破了7.2。
人民幣快速貶值也引來中國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9月28日起,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但並未阻止當日突破7.2。
分析稱,美元大幅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大規模減稅政策,致使英鎊暴跌。28日晚,英國央行下場救市,宣佈臨時購買英國長期國債。9月29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回到7.15,較最低點上漲逾1000個基點。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兌美元有所貶值,但貶值幅度僅為同期美元指數(美元兌六個主要國際貨幣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升值幅度的一半;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明顯升值,在國際貨幣市場還屬於相對強勢的貨幣。
「保七」的心理關口
長期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存在「保七」的心理關口。
2008年次貸危機時,人民幣大幅升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7.8一路下跌到6.8。中國央行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使人民幣匯率穩定在6.8-6.89。
2016年,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一度達6.96,中國央行動用大量外匯使匯率停在7元大關之前。
此後,市場對「保七」形成心理預期,認為央行會動用政策手段使匯率穩定低於這個數字。因為一旦突破這個關口,可能導致投資者對人民幣未來貶值的預期進一步放大,使外資加速撤離,屆時穩定匯率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2019年8月5日,受當時中美貿易戰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元關口,創逾11年新低。
當時央行官員出面淡化「破七」的意義,稱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衝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之後人民幣在之後升值,一度達到6.3。今年9月15日再次「破七」時市場反映並不強烈,但不到兩周急跌到7.2,引起了更多討論。
影響匯率的因素
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供求」關係。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其價值就會提高,也就會升值。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包括:
#經濟:經濟強勢,貨幣就會堅挺,因為其他國家要來投資,需要當地貨幣才能實現,這就會提升需求。
#儲蓄:比如,中國央行升息,漲利率,人民幣儲蓄和投資的吸引力就會增強,因為回報率更高。這樣,對人民幣的需求就會增加。美元這一輪升值,就是因為聯準會升息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