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將於7、8月盛大登場,今年文化部透過公開徵件,最終各選出4組表演團體前往歐洲,並於今(26)日舉辦行前記者會。其中,阮劇團將演出《家的妄想:李爾王》劇碼,團長汪兆謙表示,本劇是將李爾王被放逐的故事,結合他們在嘉義東石採訪的新住民經歷,還有團員自身眷村二代的故事,產生對應與互文,叩問對「家鄉」的思索,而這個主題,也可以跟歐洲現今的難民議題做討論。
文化部今舉行外亞維儂藝術節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行前記者會,邀集將赴歐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真快樂掌中劇團、方式馬戲、張婷婷獨立製作、身聲劇場、阮劇團以及長弓舞蹈劇場出席;其中蒂摩爾古薪舞集雙料入圍,並將連續前往2大藝術節演出。
「街頭舞台很殘酷 一不好觀眾就閃人」
文化部次長楊子葆致詞時表示,外亞維儂藝術節文化部做了12年,愛丁堡藝術節則是5年,文化部一直有做一些鼓勵,雖然歷史不是很長,但意義很深遠。他提到,自己也去過外亞維儂,那裡的街頭舞台很殘酷,一不好觀眾就閃人了,這個冷酷的挑戰,是台灣要上到國際必須的考驗,然而如果表現得好,觀眾反映也會特別熱烈,他並對在場的表演團體喊話:「我對你們有信心。」
《李爾王》結合歐洲難民議題
來自嘉義的阮劇團,去年曾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以台語演出莎翁劇《馬克白》,並至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劇藝節演出,今年則將至愛丁堡藝術節演出《家的妄想:李爾王》。
汪兆謙表示,雖然這次有放李爾王片段,但其實很大根源,是過去一直主打的台灣文化跟元素,還有台語題材,這次的演出會是是紀錄劇場形式,融合了他們在嘉義東石採訪新住民,還有結合台灣民俗的牽亡歌,會有互文、產生對應的效果,並藉此對家的依存進行叩問。
談到互文與對應,汪兆謙說明,李爾王是被放逐的,他對家鄉有很多可以想像的東西,這齣劇中結合了新住民,此外像還有一位團員自身的故事,他是位眷村子弟,家中在1949年時跟著國民黨來台,以這樣的模式平行拼貼、結合,而核心則是從莊益增導演的命題「家的妄想」而來,要探討為什麼這個創作者會認為自己沒有家。
汪兆謙進一步說明,關於家的這個問題,也可以跟現在歐洲的難民議題做討論,希望藉由台灣顛沛流離的歷史,跟歐洲與世界的難民議題有所結合。
談起上回赴羅馬尼亞演出《馬克白》,歐洲觀眾有何迴響?汪兆謙說明,歐洲對這樣的形式非常新鮮,有收到2篇劇評,當中不約而同都提到「西方題材結合亞洲元素」,當中亞洲元素是像日本導演的日式節奏,以及台灣的文化,再加上西方的莎翁劇本,就產生了獨特的作品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