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適性教育全假的?從候選人的學歷爭議看學歷的重要性

2022-10-02 06:00

? 人氣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針對台大學論會回應記者會。(資料照,陳品佑攝)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針對台大學論會回應記者會。(資料照,陳品佑攝)

從過去的聯考、學測到如今的會考,教育不斷以考試篩將人分類,甚至出了社會後,學歷仍然是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不論是國內外的求職,文憑都是重要的指標,而台灣選舉時,更將學歷放入選舉公報中,說不重視學歷是騙人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中華文化的科舉制度開始,為了得到好的人才,就舉辦考試選賢選能,民主政治中,人民也藉由選票成為政府的人資,希望藉由政見、學經歷,找到最適合的人選,因此這幾年選舉間,一路從總統過去的碩士學位,吵到桃園候選人學位被拔除、高虹安學經歷的討論、甚至引發社會對於學歷歧視紛爭,不應該視為潑髒水。

但自古以來人人都在比較,家長們紛紛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學校每學期的成績單、會考,除非放棄考試,讓義務教育直接到大學,不然這社會總是有辦法區分好壞,尤其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多元適性發展、推動繁星、社區學校等,希望降低名校迷思,但降低學生的彼此競爭,不會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另外,若有推動適性發展,應該要有更多的後續職涯發展規劃,但國內教育與就業始終無法橫向連結,雖逐漸有建教合作,但整體仍以理工類發展為主,讓國內文組學生叫苦連天,更不用說體育、音樂及藝術專長的學生,進了社會後,有多少需要放棄從小到大經營的長才。

在人民質疑候選人學經歷背景時,不搞立法只經營網路聲浪的委員們,紛紛在網路上發聲不應戰學歷,但學歷自始自終就是個評選條件,如同前面所述,這是世界共有的評選機制之一,讀名校除了天資、獲得資源都有影響,更有許多是對課業的堅持與付出,但網路上卻有更多的人,企圖以學歷不代表人品、不代表能力,幫自己在學業上較差的表現找藉口。

學校始終有好有壞,但台灣要讓學生更有競爭力,應該要給予適當的壓力,才能有助於台灣教育的發展,台灣的選舉正表現出人民對於學歷的崇拜,而台灣的教育部更應該多花心思在學生與產業的連結,而非在於評論學校撤不撤銷學位的爭議,多元適性教育不是不好,但應有更多教育與職涯發展的法案規劃,提供下一代更妥善人生規劃。

*作者為自由評論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