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準西進台師:盼台灣社會理解我的無奈

2018-06-28 12:00

? 人氣

高教人才在台艱難求存,現對岸提供遍地機會,考慮西進者漸增。(郭晉瑋攝)

高教人才在台艱難求存,現對岸提供遍地機會,考慮西進者漸增。(郭晉瑋攝)

六月五日海峽論壇子活動「兩岸青年人才交流會」上,主辦方安排頒發「福建省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畫」,得獎者包括十餘位任職福建省各大學院校的台籍教師。交流會結束後,只見一名台青穿梭會場,盡量抓緊機會與台籍教師交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除卻頂尖名校,對岸專任教職不用等

這位台青劉芙祝(化名)是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就讀台灣北部大學文組系所,因積極考慮拿到博士學位後,最快今年到對岸大學尋找專任教職,所以特別趕赴交流會瞭解狀況。

「其實還在掙扎中沒定案,可以的話當然想留在台灣,但又實在不敢想留在台灣的未來。」劉芙祝說,他明顯可以感受到,近幾年,博士生之間對於畢業後是否直接到中國任教的討論度變高了。

為何會有如此現象?劉芙祝解釋,現在於台灣拿到博士後,幾乎不可能馬上在大專院校謀得專任教職,雖然兼職機會還是有,但從以前寄望兼職三到五年就有機會獲聘專任教職,而現在則是看不到兼職結束的盡頭。至於大學專案計畫教師及博士後研究員仍有期限,且缺乏保障。

「我有學長博士到手後,開始『專兼』人生,周一至五都排滿課,到三、四個學校教書。」劉芙祝指出,這位學長扣掉交通費後,實拿薪水只有三、四萬元,遑論要扣掉寒暑假沒有收入,基本生計都成問題。另外,教課占滿了時間,哪有時間做研究?很難累積學術成績。他也指出,學校不一定願意幫兼職或專案教師送升等評審,不像專任對升等有制度化規範。

更殘酷的現實是,劉芙祝觀察,兼職老師若無法在三年內拿到專任職,機會將愈見渺茫。台灣的大學要求教師「高產能」,既要教課、研究,還要「服務」,如擔任班導師、負責招生工作等,因此年輕夠力更具優勢,「就像小聯盟選手錯過黃金年齡,就愈難升上大聯盟一樣。」劉芙祝比喻。

劉芙祝說,雖然對岸頂尖學校,如北京、清華、人大等,甚至廈大,近年競爭日趨激烈,即便台大新科博士生也幾乎不會收,但仍有非常多高校可以馬上提供專任教職,相較之下台灣的機會更少。

「還有個剛畢業的學長,最近爭取一間中後段公立大學專任教職,事後瞭解這個缺就有上百個博士爭取。」劉芙祝說道,但至今仍未見政府針對流浪博士提出積極解方。

談到對岸高校環境,劉芙祝表示,中國高校更重研究績效,高校教師採三年到五年一聘,若重新換約時,相關研究指標無法達成就不續聘。相對的,對岸比較尊重老師的研究專業,給予足夠時間,課可以排比較少,也不用處理其他雜事。

攬才大小通吃,新進、屆退皆愛

兩岸新進專職老師的薪水差不多,但就給薪制度而言,對岸更有彈性。劉芙祝分析,台灣專任教師比較像公務員,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領多少錢非常明確,差異不大;中國模式則是保障底薪,但視績效給予獎金,而且研究做得好還有可能被挖角。

他有認識台籍老師在福建高校任教,因研究做得非常好,三年約期滿被挖角,年薪從十七萬元一舉跳到三十萬到三十五萬元人民幣。

劉芙祝也觀察到,中國高教吸引的另一波主力是差不多五十五歲、符合退休資格的台籍教授。特別是在私立學校背負一定程度招生壓力,中國高校又以台灣薪水一.五倍到四倍招聘,並適用中國各式攬才政策,「這些教授生涯最後十年赴中賺的錢,將遠多於留在台灣的薪水。」

隨著中國惠台政策發布,劉芙祝也說,台師將可申請各式中國國家科研基金,在台累計的學術出版,被中國高校承認也會逐步普及,不僅有助升等而已,還有機會拿到資金做研究。即便台人非一時半刻能融入對岸「同等待遇」的體系,但至少門開了,拿到只是時間而已。

劉芙祝指出,希望政府及台灣社會理解許多西進教師的無奈,能用更開放,而非限制的心態面對問題。

不為高薪、福利,只想求存

記者此次在交流會現場接觸或約訪任職中國高校的台師,很多皆低調拒訪,或許與兩岸緊繃情勢相關。

今日的流浪博士可能是未來的大師,台灣已在無形中流失不少人才。「台師西進已不全然是誘因問題,而是更嚴峻的生存問題。」劉芙祝表示,人才需要舞台,如果畢業就獲得穩定教職,並沒有那麼多博士想赴中,「就算薪水少一點,我會願意留下來。」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家豪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