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出版的德國時代周報網站刊登了一篇由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駐泰國辦事處主任Céline-Agathe Caro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以"過於咄咄逼人的軟實力"為題,指出中國盡管連續多年在東南亞國家投資各類援建項目並開展文化交流,但是北京苦心經營的軟實力卻因其在台海、南海的擴張主義行為而受到了削弱。
"經濟投資並不一定會持續改善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形象。許多大型工程已經引起了當地精英階層以及普通民眾對主權受損、債務陷阱、環境破壞、社會風險等問題的擔憂。比如,中國計劃修建從昆明通往新加坡的高鐵線路,該項目的泰國段卻因使用權、資金來源等問題而陷於停滯。在醫療衛生領域,盡管中國在疫情期間積極開展疫苗外交,卻也沒能在東南亞地區賺得多少形象分。"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行為威脅到了別國的重大利益,該國的軟實力就會迅速消失。盡管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但是根據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的一項調研,2021年,東盟十國的受訪專家中只有26.8%的人相信'中國能夠為世界和平、安全、繁榮、治理做出正確的貢獻'。"
"因此,東南亞國家如今亟需值得信賴的伙伴,從而制衡中國在當地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加強與美國的關系並非好主意,因為中國不願意接受美國在東南亞的存在,而且東南亞國家也不願意就此挑釁中國。反觀歐盟,卻在東南亞被認為是中立方,擁有高達48.5%的信賴度。歐盟在東南亞的良好聲譽來自於其人權、環境問題上的領袖地位,而且歐盟還具備'富有責任感'之形象。因此,面對變幻無常的美中爭霸,東南亞國家若想尋求值得信賴的戰略伙伴,歐盟應是首選。在當今的全球體制競賽中,這並非壞事。"
維亞納出版的《標準報》以"為漫長戰爭做準備"為題,刊登了由柏林智庫"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Mark Leonard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指出,烏克蘭的戰鬥力離不開西方國家的全面援助,而俄羅斯也需要土耳其、白俄羅斯、伊朗、中國等國的或明或暗支持。
"普京最重要的支持者就是習近平,後者也依然站在普京身後。今年夏天我在和中國學者交流時得知,中國似乎已經將烏克蘭戰爭視作了中美新冷戰裡的一場'代理人戰爭'。當年冷戰的一大教訓就是:在一場代理人戰爭中,假如交戰雙方都能獲得足夠支持,就沒有人能夠獲得優勢。對於烏克蘭而言,這是要求西方繼續援助軍火的理由;而中國也會因此更有動力加強對俄羅斯的實質性支持,比如提供車輛或者半導體產品。"
"假如這場衝突真的往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就可以預見其後果:朝鮮半島、越南、危地馬拉、阿富汗、安哥拉等地的民眾已經充分見識過連綿不絕的代理人戰爭的可怕,它會摧毀經濟,奪走年輕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