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要救經濟,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得力的經濟團隊,尤其總理要選對。正是出於這點考慮,我從7月以來就看好汪洋,認為習將會選他做下一任助手,而非另一個熱門人選胡春華。雖然汪胡二人的升遷路徑基本一致,都擔任過幾個地方的一把手——其中都主政過廣東,到國務院後做過副總理,但是汪洋有過一段在地方和中央的發改系統工作的經歷。早期的計委後來的發改委是中國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有著最精華的經濟管理人才,這使他熟悉中國經濟。
汪本人早年思想開放,屬於中國廣義上的改革派,在改革系統裡有人脈。再後來成為常委分管政協。政協是中國的另一人才庫,裡面有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這都是他成為總理後可資利用的資源。胡欠缺這兩方面的資歷。重要的還有,習在二十大後想把經濟搞上去,僅僅在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手段上做一些改變恐怕不夠,必須釋放經濟的活力,為此就需重拾改革,即使習不想做本質性的經濟改革,也須在制約經濟活力的外沿性改革上做一些事情。汪無疑是比胡更合適的總理人選。
選好總理後需要放權
選定好總理後,接下來需要放權,若緊緊地把人事特別是經濟決策大權攥在手上,總理即使天縱英明,最多也只能做一些小修小補的事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開展工作,就好像現在的李克強一樣。李也是有想法的,希望在經濟上推進力度較大的改革,但無奈被習壓制,不掌握經濟大權,別人不聽他,他的經濟改革想法就實施不了,而只能按習的思路,在習畫好的圖紙上把色填滿。汪洋如成為總理,他肯定不想做李克強第二,這應該也是李的意思:李不去阻礙習連任,但習也得同意放權給下任總理。
放權包括兩方面,一是人事,二是經濟決策權。至少國務院經濟管理部門的各部門領導由總理提名,習不能進行太多干預。副總理這一層級估計習不會讓總理主導。從實際的經濟管理過程看,部門對經濟活動所起的作用要比副總理更明顯,總理如能把自己矚意的人選放在國務院經濟管理部門,特別是像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等重要部門,應該能夠貫徹自己的意圖。
比人事更關鍵的是經濟決策權。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出在方向特別是路徑出了偏差,而這和決策有關。過去多數時期,總書記基本放手讓總理管經濟,不干預總理的經濟決定,但習因為要集權,把經濟權力抓在手上,李克強雖然同時也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組的副主任,可最後拍板的是習。習如要汪洋做總理,至少應將經濟決策大權部分讓渡給他,否則,在兩人不一致時,汪仍然要聽習的指令,受習挈肘,這樣做事的空間就大大地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