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侷限,甚至可說是偏見。例如,自然科學的「國界性」較不明顯,語文差異的影響不大,加上它們的「論文數量」遠遠大於皓首窮經才寫得出來的人文著作,所以重自然科學輕人文學科,就是常見的現象。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又如法律學,本質上就有相當高的在地性及實用性,在國際評比上難以和自然科學以及計量型的社會科學競爭「論文篇數」或「國際影響力」。但為了追求排名,法律學界又會貶抑大多數針對當地法律制度進行研究批判的作品,而鼓勵學者多多用英文撰寫跟隨歐美(特別是美國)理論的研究。
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例如,美國的法律學者不需要去湊合「國際趨勢」,他們針對「當地」美國的法律爭議,用本土語文(英文),純粹引用美國文獻,就美國法院裁判做一篇評論,就會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美國最高法院做了一個墮胎案的判決,可以引起全球關注。即使那個判決對歐洲日本以及我國,沒有任何直接影響,更與臺灣的墮胎法制相差甚遠,可是就能登上「國際級期刊」。(國際法、比較法的研究,反而在美國法學界屬於邊陲)相反地,臺灣學者若針對我國的墮胎罪、優生保健法,以及相關的判決實務寫一篇更有深度的文章,投稿美國的法學評論,它們通常不會有興趣。如果用中文寫作,可以給臺灣的立法者以及法院很多反思之處,對本地的法制改革也有貢獻。但這些「貢獻」在「國際評比」都是沒有分數的。
當2010年左右,各種大學國際評比出爐後,我就觀察到,臺灣的學術研究與教育走歪了。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象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
要想排名大幅前進嗎?唯一的方法,是讓臺灣成為名列前茅的「大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軍事大國。在政經地位排名後面的小國,鮮少能夠在學術上跳級在前端。當臺灣變成如美國、英國、法國乃至中國大陸那樣的大國時,臺灣各大學都會排名在前。我們就算只寫臺灣的墮胎法,也會成為舉世學習的對象。如果短期內做不到這點,那請先把底子打好,用紮實訓練與在地批判作為學術的根本精神。各種世界大學排名,就是純粹的參考指標與遊戲。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