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政大混亂,為什麼市場超緊張?專家:美國狂升息,債市恐還有未爆彈

2022-10-19 07:40

? 人氣

英國首相特拉斯上任後風波不斷,前財政大臣夸騰的離譜減稅案,更讓首相焦頭爛額。(美聯社)

英國首相特拉斯上任後風波不斷,前財政大臣夸騰的離譜減稅案,更讓首相焦頭爛額。(美聯社)

過去的週末除了天氣炎熱,不管是Youtube或是我常看的一些財經新聞裡不時都出現一個名詞─雷曼時刻,讓我頗為吃驚。相信即便只是略知財經的人,大概也能猜出,這是說我們是否將再一次面臨如2008年般的金融風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簡單回顧一下2008年發生了什麼事?在此之前,由於過低的利率,於是在市場對固定收益的大量需求下,造成房貸被層層證券化(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這些MBS又被依不同風險/違約程度分層被包裝成了不同商品,而一些買了MBS的投資公司再把買入的證券再一次商品化(槓桿化),並透過CDS(Credit Default Swap)「理論上」有去除部份有毒商品的「毒性」。

這種槓桿化/商品化的模式在經濟火熱時,讓貸款商和投資銀行賺翻了(房市火熱時,貸款倒帳率自然低,讓原本有毒的結果沒想像的毒)。可是當房地產開始翻轉,房貸開始出現違約。美國第一家出事的金融機構就位於我之前住的城市─加州ThousandOaks的New Century Financial。不過這家公司很快就被大銀行美銀(Bank of America)收購了,所以問題看來解決了,大家馬照跑、舞照跳。

第二家出事的大金融機構是當時管理資產排第七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股市開始大跌。不意外地,因為之前股市漲了很多年,此時也是不少大師呼籲「逢低進場撿便宜的時候」。Bear Stearns的衝擊沒有想像的大,因為不久後,另一家大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就宣佈以每一股2美元收購,市場再次歡聲雷動,覺得陰霾散去;甚至不久後,有人控告摩根大通不當掠奪貝爾斯登股東權益(收購價太低,遠低於52週的高點133美元),逼得摩根大通不得不把收購價拉高到每股10美元。

然後呢?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上場了。有了摩根大通之前的例子,再加上破洞更大,大家都不想接爛攤子,於是雷曼兄弟只好宣佈破產。這波效應如浪潮般擈向所有投資銀行,最後第一大的高盛(Goldman Sachs)找上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入股,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找上了日本的三菱日聯銀行(MUFG),第三大的美林Merrill Lynch則是併入了Bank of America…。當然,後面自然就是一連串的風暴了。自此,雷曼就成為了金融風暴,或是金融業透過槓桿化放大投資倍數,最後導致市場不可收拾的代名詞了。(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