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號召完全港中學生罷課後,他隨即帶頭衝擊政府總部前的「公民廣場」並被拘捕,間接迫使「佔中三子」於午夜臨時宣佈了「佔領中環,正式啟動」。在歷時79天的「雨傘運動」中,他和學聯的正副秘書長周永康和岑敖暉成為耀目的年輕人偶像。
值得玩味的是,在佔領期間,雖然說「佔中三子」已被迫讓位,運動交由學生領導,但站在大台前回應傳媒最多的並不是黃之鋒,而是兩位長相俊俏、被網民笑為「同性戀」的周永康和岑敖暉,而特區政府在群龍無首中找出來的談判對手也是學聯代表。
但是,西方媒體卻偏偏對黃之鋒情有獨鍾。早在運動開始不久,他就被《時代周刊》亞洲版以「抗爭臉孔」選為封面人物,隨後成為該刊「全球25名最具影響力少年之一」。接下來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全球百大思想者」之一、英國《泰晤士報》之「年度青年」和「法新社」之「全球1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第六位。加上這次《財富》的「全球50位最偉大領袖」中排名第10,似乎,西方媒體把整場運動歸功於這位「身形瘦小,留著bowl cut髮型」的少年人。
熟悉西方媒體運作的人都知道,他們這類頻繁的甚麼最佳領袖、魅力偶像、年度英雄、最有影響力人物等評選活動,一方面反映編輯所認同的價值觀,另方面也有背後的政治、商業計算。該刊說,偉大領袖不一定享官方頭銜,也不只是聰明、受人敬重、握有權力,且須懷遠見,能推動其他人欽服跟隨,云云。
黃之鋒自小患讀寫障礙症,一度考試不及格,卻具出色的口才和在政治認知上表現出超乎年齡的成熟睿智,具備勇猛行動力,但說到敬重和遠見,則極具爭議性,有人捧他為「英雄」,也有人譏他為「廢青」。
對於一個18歲少年來說,榮譽顯然來得太容易,尤幸的是,經歷了失敗的運動洗禮後,佔據年齡優勢的黃之鋒略有收歛,他在臉書中回應:「我根本不配拿」,並認為促成傘運者不是他,而是無懼警方施放催淚彈、挺身而出的香港人。他說並非故作謙虛,「但從頭到尾不至於誇張得有這樣的『全球影響力』」,感嘆施壓未有效,指事件並無新聞價值。
誠然,事件的新聞價值顯然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財富》編輯將他與梁振英比較,藉機揶揄特首一番,批評梁僅擁領袖之位,卻無領袖之才,在面對佔領人群時,只會下令警察使用胡椒噴霧及警棍,黃之鋒卻只有一部手機……該刊反問:「誰是真正的領袖?答案顯而易見。」
這樣的評價和比較是否合適,見仁見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東西方價值觀中對領袖這個概念的理解落差。領袖未必是完人,但如何偉大?需要時間去驗證。《財富》過早地把一位行為備受批評的反政府少年吹捧為「偉大領袖」難免令人懷疑其動機,就像它在1995年預測「香港已死」、又在十年後道歉一樣。
李光耀和黃之鋒都充滿爭議性。然而,前者將「亞洲價值觀」融入了「英式法治觀」,令新加坡成為一個富強、和諧而守秩序的有禮貌國家;後者則在層層逼近的美式包裝和咄咄逼人的港式狂妄下,忘記初衷,屢屢做出挑釁,令一場和平的爭普選運動暴力頻生而失去民心。
經歷過戰爭動盪和強鄰遺棄,李光耀以完美的精英履歷和個人的道德操守去樹立榜樣和感召國人,他相信人的力量,推崇精英主義,學習西方而不照單全收,以東方家長式恩威並濟來治理國家;在寛容的氛圍中順利長大的黃之鋒以青春的衝動脫穎而出,聲稱追求普世價值和絕對民主,想要一個自由、平等、體現個人價值的理想世界,要衝擊建制,要推倒權威……然後呢?
兩代領袖,兩套價值觀,長者已蓋棺論定,少年仍然路漫漫。我們且拭目以待。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