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為了誰而存在:《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選摘(1)

2018-07-14 05:10

? 人氣

身為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記者,為了訴求公平報導,與其他工會成員一同策畫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最後卻因此遭到解雇。(網路與書出版提供)

身為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記者,為了訴求公平報導,與其他工會成員一同策畫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最後卻因此遭到解雇。(網路與書出版提供)

「在黑暗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這就是意義了。」─李容馬

反《朝鮮日報》運動和被抹紅

二○○一年七月我轉調文化部。我做夢都沒想過會前往文化部,因為自認文化素養不足。我外向好動,喜歡有音樂和故事的音樂劇,對於古典樂或芭蕾幾乎等同門外漢,美術或陶藝這些領域,更是距離遙遠。因此我主要負責宗教和媒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化部要供應新聞給《新聞平台》相當困難。一天頂多只會穿插一篇報導,並且大部分製作成晨間新聞。其他電視台也大同小異。在文化界,電視台記者的影響力比報紙來得低落。因為播出不太順利,因此連要掏名片給人家都不容易。我認為,大家應該重新思考如何對待文化新聞,最好是在晨間時段另闢文化單元,這是轉調到文化部,我跑文化新聞之後的心得。然而當時的社會氛圍,還沒法讓人持續想這麼多。

在我調到文化部的前後,「反《朝鮮日報》」運動一路擴大。《朝鮮日報》是韓國極右派報紙的代表。《朝鮮日報》歷經一九七○年代朴正熙的維新政權,正式成為政權的諂媚者;一九八○年代因全斗煥政權與媒體勾結,成了所謂第一名的報紙,也成了韓國既得利益的代言人。民主化之後,因為力挺他們的保守勢力遭逢危機,於是就傳播既得利益的理論來左右輿論;也傳播反共思想和反北意識型態,擴散財閥中心的經濟成長理論。也因為這些背景,長期以來,《朝鮮日報》一直批判以金大中為首的民主人士,不分青紅皂白地以把這些人「烙印為紅鬼子」為能事。

20180213-2006年,韓國時任總統金大中。(中評社)
《朝鮮日報》一直批判以金大中為首的民主人士,不分青紅皂白地以把這些人「烙印為紅鬼子」為能事。(取自中評社)

被《朝鮮日報》視為紅鬼子攻擊的金大中,於一九九七年當選總統的執政初期,並沒有對這些保守派報紙有積極的對應。當時為了克服外匯危機,需要和保守勢力攜手同行。《朝鮮日報》在金大中執政初期姿態也擺得很低,這是大韓民國政府第一次政權交替,他們這段時間做了不少壞事,生怕有一天會被反攻,因此小心翼翼。

然而,二○○○年第十五屆國會選舉中,金大中的執政黨確定沒有過半,加上和金鍾泌的DJP結盟破局,新千年民主黨在國會轉為少數黨。在這個過程中,《朝鮮日報》對金大中政府的批評聲浪就日益高漲,比什麼人都激昂。二○○一年,金大中政府初次對保守派報社出手,對他們展開稅務調查。

反《朝鮮日報》和報社稅務調查的新聞同時接軌,一路擴大。當時我正好負責媒體,這件事就成了我的主要業務。一位從俄羅斯當特派員歸國的尹次長和我組成搭檔。我負責採訪每天發生的反朝鮮運動報導,尹前輩則進一步做深度分析。

當時的MBC社長金重培希望我們積極報導反《朝鮮日報》運動,工會也是同樣的立場。然而公司裡保守傾向的長官都反對,報導局長不希望太過積極,只選擇某些條目。即使有反《朝鮮日報》運動的報導,也都放在後段。《新聞平台》後半段是所謂的地方台新聞時間。全部四十五分鐘的新聞中,從二十五分鐘起,首爾總台以外的地方台可以隨時切斷,只播放他們自己在當地製作的地方新聞。反《朝鮮日報》運動的新聞就配置在這個時段,如此一來,他們向社長和工會可以說已經報導了反《朝鮮日報》運動,對反對報導這些的保守派人士,則說是已經冷卻為首都圈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