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出席2017年度中共駐外使節工作會議時,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論斷。習在這次中共廿大的報告中,再度說明:「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
中共廿大後,習近平的權力已定於一尊;在王毅「入局」後,新的外交團隊也呼之欲出。習近平能為中國人民在外交上做出什麼選擇,這是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問題。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論斷,他的用意是為經過文革十年浩劫後的中共改革開放,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80年代末,中共又面臨「天安門事件」和「蘇東劇變」的內外衝擊,鄧小平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的28字外交方針,其核心内容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鄧小平擔心中共會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戰略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後一個倒下的骨牌。因此,鄧小平認為當時中共的優先課題,應是鞏固「內部堡壘」,即先做好自己的事。
大陸學者認為2010年以後,中國外交已發生某種重要的變化,即從「韜光養晦」轉向「奮發有為」。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參加中共「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過去鄧小平強調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已經悄悄變成了「奮發有為」。造成此一變化的原因,一是中國的崛起;二是美國改變對華政策。
根據前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L. Shirk)的說法,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尤其在金融海嘯爆發時,中共不以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而是透過經濟刺激措施,避開了危機,並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中共已正式超越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也隨之日增。於是,中國國內出現「過早勝利主義」(premature triumphalism)情緒。中共領導人和大陸民眾,要求採取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
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歐巴馬任內對中共的定位,從「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中美還能維持競爭與合作共存的關係。
但從川普到拜登,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國視「中國崛起」為「中國威脅」。川普對中共發動貿易戰爭,拜登則視雙方的競爭為一場「民主與專政體制的鬥爭」,雙方逐漸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召開廿大前夕,拜登政府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是美國「最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戰」,是「唯一不僅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且越來越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競爭者。」就在同一天,拜登政府祭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嚴厲,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和產品出口實施管制措施,這項決定的針對性相當濃厚。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習近平發表談話。(AP)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4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180
劉燕婷觀點:敘利亞為何成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阿富汗?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