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分別踏在歐洲和亞洲的巨獸─俄羅斯:《野生的東歐(下)》選摘(4)

2022-11-09 05:00

? 人氣

令人很難想像的是,聖彼得堡曾經是個蚊蟲孳生的沼澤地。一七○三年,彼得大帝每年逼迫四萬名農奴在極端惡劣的天候下建造這座城市,從橫跨一群小島的彼得保羅要塞(Petropavlovskaya Krepost)開始,經過九年的勞役,一座令人驚豔的嶄新首都終於誕生。如今,你無論往何處觀望都是一種感官享受。巴洛克式的冬宮(Zimniy Dvorets)和皇宮廣場(Dvortsovaya)是聖彼得堡的核心,附近就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隱士廬博物館(Hermitage),它滿載著羅丹、畢卡索、畢沙羅、莫內、梵谷、塞尚和高更的作品,涵蓋了人類歷史所有時期和風格的藝術,包括古埃及。華麗的滴血救世主教堂(Tserkov’ Spasa na Krovi)俯瞰著一條運河,此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之地,這也是教堂名稱的由來,它在共產時代則被當作馬鈴薯倉庫。你可以遊覽仿造凡爾賽宮的彼得宮城,望著新古典式的大理石宮嘖嘖稱奇,或是穿越青檸色的納爾瓦(Narva)凱旋門。如此富麗堂皇的城市應當被冠上另一個綽號:東歐的巴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雖然俄羅斯在十九世紀仍維持君主制,但共產革命的種子已在德國萌芽。共產主義的起源為了尋找共產主義的根源,我來到德國的特里爾(Trier),一個鄰近盧森堡邊界的可愛城市。那是馬克思的出生地,他來自一個很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兒時的故居如今是一間博物館。我沒料到他是猶太人,因為他的姓氏並不像,這是因為拿破崙曾強迫猶太人改名字。馬克思年輕時有點頹廢,他想進入學術界,但沒成功。他的父親懇求他控制隨意揮霍的劣習,但馬克思依然持續耗費不屬於自己的資產,這似乎也為共產主義的殞落埋下了伏筆。 

馬克思在二十五歲左右結交了恩格斯,這段友情改變了他的人生。恩格斯在高中就輟學,為富有的父親工作,他們家在曼徹斯特擁有一間棉織廠。當恩格斯二十四歲時,他已經事業有成,同時也寫了一本痛批資本主義的著作《英國勞工階級的狀況》。諷刺的是,他從資本市場努力掙來的財富反而使他得以對資本主義發起革命。

另一方面,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還躲在法國,因為他曾在普魯士王國興風作浪,被列入黑名單。普魯士在他二十七歲那年要求法國政府將他驅逐到布魯塞爾,後來又撤銷他的護照,害他失去國籍。普魯士人試圖追捕他,但他成功逃逸,並在三十歲完成了《共產黨宣言》。他的下個偉大理念是《資本論》,但他太懶,只寫了一冊,另外兩冊要感謝恩格斯才得以問世。俄羅斯的審查委員還嫌馬克思的著作太乏味,根本不屑禁止它們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