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末,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與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舉行歷史性會談,這次會談達成的我共識, 也就是後來廣為熟知的「九二共識」, 過去三十年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最熱門的政治術語之一。
但如今,對於「九二共識」的內涵, 海峽兩岸卻是漸行漸遠,大陸視其為雙方溝通的基石,但台灣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政治學者對BBC指出,即便「九二共識」過去給雙方帶來了一些和平紅利,但未來已經沒有發揮的空間。
分歧與紅利
實際上, 「九二共識」一詞並非出現在兩岸1992年香港會談後,而是由台灣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在2000年提出,他為重新包裝「一中各表」自創了這個新名詞,其內涵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對於「九二共識」的內涵,大陸和台灣認知不同。
根據中國大陸的說法,台灣海基會在香港提出的第8種表述方案是雙方接受的共識內容,即「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 海基會代表還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
但近年來,中國方面的表述越來越強調「一中」。中國稱,「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在台灣,國民黨和民進黨對「九二共識」也有分歧。
國民黨一直以來的說法是,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過今年6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美國受訪又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
「九二共識」一直被大陸視作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一致認同下,兩岸實現了更加緊密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2008年,兩岸海、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實現「大三通」;2010年,雙方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這是1949年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認為,作為2000年才提出的政治詞匯,「九二共識」是一種政治論述工具,它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帶來了一些和平紅利。
「雖然2000年後是民進黨執政,可是國民黨仍然跟共產黨跟之間保持交流跟合作;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一系列的經濟合作,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及後來所謂的服貿協議、馬習會,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是共產黨跟國民黨在所謂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構出來的,」黃兆年說。 「兩岸之間的和平紅利,或者說經濟的交流跟合作,可以說是『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