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軍在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將軍指揮下發起「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對納粹傀儡政權維琪法國控制的法屬北非發起兩棲登陸行動。從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與海軍作戰長金(Ernest King)上將的立場出發,他們本來是主張直接登陸法國本土,反對在北非戰場擴大戰線的。
馬歇爾將軍與金上將之所以反對登陸法屬北非,首要考量是當時美國仍承認維琪法國是法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如果對維琪法國開戰勢必將使當地的政局複雜化。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則堅持美軍必須登陸北非,因為這不只將有助於英軍的西部沙漠戰役(Western Desert Campaign),還將讓美軍首度有機會直接投入到對抗納粹的戰役之中。
在此之前,德軍80%的兵力被蘇聯紅軍牽制在東線戰場,北非戰場則始終以英軍為主。美軍除了以B-17轟炸機對歐洲的德國佔領區實施有限空襲外,尚無機會直接參與對德軍的作戰。而英軍則早在1942年8月19日,就對德軍控制下的法國第厄普(Dieppe)海灘發動奇襲,結果卻慘遭德軍擊敗,基本上是斷了馬歇爾與金上將直接攻取歐洲大陸的念頭。
為此馬歇爾一度建議羅斯福放棄「歐洲第一」的戰略,回過頭專注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上。然而羅斯福總統憂慮如果美國放棄「歐洲第一」,將在政治上動搖英國與蘇聯抵抗的決心,甚至可能促成史達林(Joseph Stalin)與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再次妥協,決定接受邱吉爾的建議向法屬北非進攻,於是就有了「火炬行動」的發生。
而在艾森豪將軍的計劃下,他相信維琪法軍只要看到美軍贏得勝利,就會立即倒向同盟國陣營,這場戰爭是可以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情況下贏得勝利的。事實上統治法屬北非的維琪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François Darlan),也確實做好了反正的準備。反倒是領導自由法國抵抗納粹的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將軍,從一開始就遭到美國忽視。
不被美國承認的戴高樂
提到自由法國這塊響亮的招牌,一直被視為二戰期間法蘭西民族面對納粹佔領卻永不屈服的象徵,也是今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合法性的來源。然而自由法國之所以能成為今日我們所知道的自由法國,實為戴高樂將軍以精明的外交手腕爭取而來。否則按照羅斯福一開始的構想,法國不是將繼續交給維琪法國統治,就是準備要在納粹投降後為美國主導的軍政府所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