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捐贈調查:2015年起全面禁用死囚器官

2015-04-10 10:28

? 人氣

33歲就因乳癌病逝的中國歌手姚貝娜,死後捐出眼角膜。

33歲就因乳癌病逝的中國歌手姚貝娜,死後捐出眼角膜。

捐贈人體器官,在中國社會被譽為「獻上生命的禮物」。如此「貴重禮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今年以來,從歌手姚貝娜捐贈眼角膜,到清明節四川男子腦死亡捐贈器官至少救活7人,器官捐贈在中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器官捐贈現況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新華社》記者赴北京、上海、河北、江西、廣東等省市調查,試圖解開器官捐贈之惑。

民眾捐贈器官意願偏低

中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1960年中國內地就進行了首例臨床腎移植手術,但公民自願捐贈器官率較低。

2015年起,中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北京、江蘇、湖北、上海等地從事器官移植的醫學專家認為,器官來源原本就很緊張,現在就更加緊張了。

禁用死囚器官,是法治中國的應有之義。然而,等待器官救命的患者的痛苦、絕望又讓人刻骨銘心。《新華社》記者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等地大醫院看到,凡是有資格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院,幾乎都有人在排隊等待器官救命。遺憾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等待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禁用死囚器官 病患苦苦等待

「我們病房內幾十個病人仍在苦苦等待合適肺源。」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委員、無錫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去年底發的這條微博引起廣泛關注。

「由於供體太少,一個受體從決定可以接受肺移植開始,通常需要等待1.5至3年時間才能如願,很多患者就在等待中死亡。」陳靜瑜說。

中國的器官捐贈事業,除了規範禁用死囚器官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但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合格醫師、醫院嚴重不足

中國器官捐贈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說,中國能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師只有幾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

記者在醫療機構採訪時,眾多從事器官移植的醫務人員認為,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影響下,捐贈者義舉得不到應有肯定。江西省大餘縣一位農民捐贈罹患腎衰竭去世的3歲兒子眼角膜,事後許多村民指責他「拿兒子的身體賣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捐贈?

「免費捐器官,換個器官卻要花幾十萬」等,人們的這些認識,與對器官捐贈政策不了解和器官分配不夠透明、公開有關。

黃潔夫說,中國自開始自願捐贈器官以來,至今年1月31日,全國實現公民逝世後捐贈案例3326例,僅2014年就實現近1700例,超過之前歷年總和。「這表明器官移植依賴死囚的局面已經打破。」

「器官捐贈率低,落後的不是傳統觀念,是行政管理的體制,把管理體制搞好,公民捐贈意願就會提高。」黃潔夫說,「公開、透明、可溯源的器官分配體系至關重要。」

公開、透明、可溯源

當前,中國研發並啟用了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電腦系統,以患者病情緊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國際公認的客觀醫學指標對患者進行排序,用技術手段最大限度排除和監控人為干預。公眾的期待是,讓這些措施能夠實實在在地執行下去。

中國器官捐贈制度設計層面還面臨幾個問題。比如,捐贈者的身後事沒有配套優惠措施。有人表示,一個人捐贈了自己的器官,救了另外一條甚至數條生命,在他的身後事上,比如火化、殯葬費等方面卻得不到任何撫卹,會令捐贈者寒心。

捐贈者也需要救助

再就是醫療費用問題。2014年,中國人體器官捐贈中心處理的捐贈案例1699個,挽救了3400多人。「這些捐贈者往往面臨大量的醫療債務,1200多人需要這方面的救助。去年國家大約撥付了84萬元,遠遠不夠。」中國人體器官捐贈中心業務部副部長高新譜說。

一些器官捐贈者的家屬表示,希望對人體器官捐贈者困難家庭,進行人道撫卹或困難救助,並協同為捐贈者家屬提供緬懷親人的場所,建立紀念墓地、紀念林、紀念碑或紀念網站,緬懷和紀念器官捐贈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