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 ,蕭茲)周五率團訪問北京,與習近平會面,稱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位訪問北京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引發全球關注。
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此次訪問隨行的德國商業大佬眾多。蕭爾茨在北京只逗留了11個小時,外界除了關注人權及台灣議題蕭爾茨如何表態之外,也高度關注德國此行與北京亟欲達到的政商交易。
《德國之聲》透露,蕭爾茨此次訪問時間雖短,但抵達和離開的安排卻大費周章。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停機坪上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蕭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此外,代表團下飛機後,蕭爾茨的空客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周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時,專機再從首爾飛抵北京,接蕭爾茨一行回國。
美國獨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高級研究員司馬安洲(Andrew Small)向BBC中文分析稱,沒有人不同意蕭爾茨應此行該與習近平溝通的想法,也希望蕭爾茨可以直接跟習近平提到一些重要問題。
但他指出,現在的情況是關於這次訪華的「方式」似乎透露出弦外之音。若蕭爾茨是帶著一個精簡的代表團,專注於向習近平傳達重要信息,那麼德國沒有人會反對這次訪問。但德國輿論看到的是由少數德國大公司推動的訪問,其中一些公司總裁陪同訪問北京。
「這些公司似乎正在不顧一切地加深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然後在形勢惡化時轉身要求得到救助。其他政黨,包括蕭爾茨聯合政府中的綠黨等,以及他自己黨內的其他成員,已經越來越公開地批評這種情況。」 他補充。
柏林的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亦評論稱,蕭爾茨此次訪問的時機十分敏感。他分析,習近平剛剛在中共二十大上歷史性地第三次確定自己擔任總書記職務,在此情況下德國總理的到訪,將被北京視為對習近平政權的支持——這就是為什麼此行在德國聯合政府和一些歐洲盟友中引發爭議之原因:「蕭爾茨顯然願意付出這個代價,來提升自己和在中國大量投資的德國公司的利益。」
根據德國之聲報道,這次隨著蕭爾茨訪問北京的企業代表包括福斯汽車(VW)、巴斯夫(BASF)、西門子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德媒《南德意志報》社論稱,蕭爾茨的中國政策不符合醞釀中的德國新對華戰略,也不符應歐盟政策。瑞士《新蘇黎世報》則稱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德國亦不能撇開歐洲盟友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