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當然可以謀和

2022-11-08 05:30

? 人氣

臺灣應該要效法烏克蘭的,不是飛彈來的時候怎麼躲,停電怎麼辦,而是能否以「前車之鑑」,尋找避免戰爭的方法。(美聯社)

臺灣應該要效法烏克蘭的,不是飛彈來的時候怎麼躲,停電怎麼辦,而是能否以「前車之鑑」,尋找避免戰爭的方法。(美聯社)

民進黨今年的新招是要候選人簽署「不投降承諾書」,這是因為兩岸的緊張氛圍已經難以遮掩,乾脆一口咬定「戰爭無法避免」,然後說誰尋求避戰,誰就是賣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民進黨以臺獨起家,對於「引發戰爭」的疑慮,陳水扁時期以「決戰境外」化解,意指「戰爭」是軍人的事,不影響平民。蔡英文上任後美國有意見,國防戰略改成「重層嚇阻」,即便不能殲敵於臺灣海峽,也要開啟城鎮巷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蔡政府很直接地告訴臺灣人民,「每個人的家園都可能變成戰場」,從備戰的角度看是對的,也更誠實些;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一定要預設「兩岸終須一戰」,為什麼要放棄避戰的努力?

被民進黨奉為上賓的曹興誠,鼓吹「現在打總比中共準備好了打好」,「兩岸已經不可能謀和」,然後把所有謀和的努力貶低成「投降」,用戰爭來幫民進黨催票。筆者在此向曹興誠下個戰書:兩岸當然可以謀和。

如果中共真想武統,最好的時機就是俄烏戰爭,連爆發俄烏戰爭時都沒對臺灣動武,證明統一不是北京的當務之急。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曾說,臺灣的首要之務,是「不要讓北京對統一絕望」,道理很簡單,只要讓北京覺得未來可以統一,就不需要現在攤牌。

馬英九時期的兩岸路線,是滿足大陸的面子,來換取臺灣的裡子;以「追求未來的統一」,來確保現狀得以維持。有些大陸學者說馬英九是「B型臺獨」、「華獨」,嘴巴講追求統一,卻鞏固了分治的現狀,也不能說沒有幾分道理。

曹興誠們駁斥,中共現在不打,是在等待時機,等到跟美國平起平坐的一天,就一定會打,所以臺灣應該是「晚打不如早打」,這不知道是什麼莫名其妙的推論。如果中美真的平起平坐,表示中共已達到真正的「富強」,那麼北京一定還會稀罕「武統」嗎?或者北京也可能等不到那一天,就從內部崩潰了。

時間會產生變數,「以拖待變」畢竟是臺灣最好的兩岸路線,這點民進黨也心知肚明,只是「抗中保臺」已經飲鴆止渴,無法戒斷。退一萬步,假設筆者錯了,北京就是想武統,那也需要「師出有名」的藉口,而曹興誠們的論述,剛好為武統鋪路。

臺灣應該要效法烏克蘭的,不是飛彈來的時候怎麼躲,停電怎麼辦,而是能否以「前車之鑑」,尋找避免戰爭的方法。否則既然臺灣遲早要變戰場,現在還談建設不是很矛盾嗎,民進黨應該蓋的是防空洞才對。

「謀和」當然有可能,問題在臺灣人民想不想「和」。民進黨帶風向,說追求和平等於「跪著掙錢」;「下跪」是很主觀的感受,但馬政府那八年,臺灣人民的生活有比不上戰火中的烏克蘭嗎,有比較不快樂、不幸福嗎?

一般人在職場也需要妥協,會做讓步,怎麼談到了兩岸,就要無限上綱到非法理臺獨不可?臺灣需要一個像馬英九的兩岸路線這樣,代表「和平」的選項,至於選擇何者,就由民主的程序決定,共同應對吧。

畢竟飛彈打過來,也不會分統獨藍綠。

*作者為政治幕僚,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