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地努力維持「港式生活」
2021年3月,包含鄺頌晴在內的8名流亡海外的香港抗爭人士發起《二○二一香港約章》,期盼團結四散海外的港人,並善用海外空間發聲,避免派系之爭而導致抗爭運動泡沫化,同時也希望藉此傳承港人的身分認同。
對此,鄺頌晴坦言,鑒於香港本地目前沒有主要的抗爭運動,加上自己流亡海外、遠離家鄉,關於如何傳承港人身分認同,她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在異地維持所謂的「港式生活」:吃粵菜、講粵語、練中文,並把更多「香港故事」帶給世界。
堅信中國終能邁向民主
2022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閉幕,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成功連任,中央政治局新一屆常務委員則由「習家軍」全面接管,正式開啟專屬習近平的強人政治時代,不少人因此認為,中國走上民主化道路的機會恐怕是微乎其微。
鄺頌晴則表示,中共現在對待香港的方式即是,以「一國兩制」之名,行「一國一制」之實,未來恐怕只會迎來更多打壓和脅迫,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沒有民主化的可能性。她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形容中國社會,「政府越壓迫,人民反彈勢必越大,」而在此脈絡下,中國民主化仍是有機會發生。
「以前也沒人想過蘇聯會解體、柏林圍牆會倒塌,直到它倒下那刻,沒有人會相信,」鄺頌晴直言,「民主化是非常難預期的,但你必須永遠相信它會發生,儘管它往往不見得會在你想要的時刻發生。」
歐洲對中國過於天真
談及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4日率領商業訪團會晤習近平,成為疫情爆發近3年來及中共二十大落幕後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領導人一事,鄺頌晴表示極度失望,並稱歐洲人過於天真且相當偽善。她表示,歐洲往往認為「抗中」是中美角力的產物,為了鞏固自身經濟發展,他們往往不願選邊站。
鄺頌晴指出,德國至今仍然十分仰賴中國市場,尤其是汽車產業,幾乎每3輛汽車就有1輛銷往中國。在此情況下,德國政府當然不願以經濟作為代價,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只為了取悅美國。她補充說道,多數德國人至今仍信奉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謹慎的外交政策,認為只要保持溝通交流,就能解決中國問題。
提到歐洲企業的對中政策時,鄺頌晴則痛批:「德國企業嘴上說奉行『永不再來』(Never Again)的歷史責任,絕不讓種族滅絕(genocide)事件重演,但卻繼續在新疆設廠、賺那些血腥錢,實在非常過分。」
呼籲世界尊重台灣的主體性
問及來台多次有何感想,鄺頌晴大力讚許台灣成熟的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台灣最珍貴的就是開放文化,」她表示,「台灣政府很願意跟公民合作,政府把公民視為夥伴,而不是一群一直在搞麻煩的人,這就是非常完善的民主制度。」
至於台灣人該如何面對中共日趨強硬的軍事恫嚇,鄺頌晴強調,台灣人才是台灣的主人,應自己決定國家的方向,而非一味聽信其他國家的意見,「別聽其他國家說什麼『不要激怒中共』,而是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你們想要的台灣是什麼模樣。這個問題只有你們能決定,也一定要由你們來決定。」
「台灣人和香港人也應該要告訴世界,請尊重我們的主體性,不要在那邊指指點點,讓每個地方的人決定自己的事。」她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