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興觀點:讓電子書為高齡、障礙者開一扇聽覺的窗

2022-11-19 06:30

? 人氣

過去的讀書人因年老而難再讀印刷書,但可以透過生硬、時有錯誤的朗讀功能來「聽」電子書;更能造福各種障礙者,也能透過數位科技來「讀」書。(Readmoo提供)

過去的讀書人因年老而難再讀印刷書,但可以透過生硬、時有錯誤的朗讀功能來「聽」電子書;更能造福各種障礙者,也能透過數位科技來「讀」書。(Readmoo提供)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先生日前至國家音樂廳聆聽演奏時,由於輪椅席售罄,購買了一般座位。但因為兩廳院程序,無法對乘輪椅者提供輔助,而引起無障礙環境與SOP不友善的議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除了街道、空間對障礙者不友善外,數位環境也未能跟上國際的腳步。

像是這幾年電子書逐年成長,其實就可以藉由數位的可能性,讓更多人「讀」得到書。一本印刷的紙書,對視障者、弱視者、高齡者而言視覺上難以閱讀,對身障者而言難以翻頁,對閱讀障礙者而言難以理解文句的意義,除非額外提供有聲書、點字書等無障礙版本,不然書只是一疊紙罷了。

電子書本質上可以透過數位輔助科技,像是文字朗讀(text to speech)、點字顯示器(braille display)等裝置「直接」提供無障礙輔助,不需如過往一般透過愛心捐贈、志工錄音打字等高成本的方式額外製作。近年電子書銷售平台也加入了文字朗讀功能,但出版社卻認為可能影響「有聲書」授權,大多關閉了這項功能。

儘管台灣圖書館視障資料中心在著作權法修法以後,致力於提供無障礙館藏借閱。但是當各種障礙者與高齡者可以像一般消費者一樣購買電子書,透過輔助科技「閱讀」時,為什麼我們還要差異化對待呢?同時國際上消費者對有聲書的認知,也是由真人,或者由AI語音科技調整到如真人般的方式錄製,才願意額外購買,文字朗讀和有聲書在品質上相差甚遠。台灣有聲書近年才逐漸起步,書量一年僅有百本上下,這產生了每年成千上萬本的市場空白。

2019年歐盟通過了無障礙法案,今年起各成員國需要各自立法,並且於2025年起強制執行。其中就包含了電子書內容、銷售平台與各種裝置的無障礙規定。台灣出版社為了保障可能永遠不會錄製有聲書版本的權利,而關閉無障礙輔助,可以說是反國際趨勢的逆行倒施。

台灣除了少子化問題外,高齡化是更重要的問題。過去的讀書人因年老而難再讀印刷書,但可以透過生硬、時有錯誤的朗讀功能來「聽」電子書;更能造福各種障礙者,也能透過數位科技來「讀」書。改善實體環境讓障礙者能和一般人具備相同的權利需要心思與成本,但數位輔助只要出版社願意就可以達成,何不跟隨歐盟的腳步,現在就開始改變?

*作者為電子書、國際標準化專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