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交管道不是用於談判和解的」
《路透》指出,在實際層面,兩岸仍有許多因交流衍生的日常事務需要處理,例如運輸、海關和民眾服務等。台灣海基會和中國海協會兩個半官方組織之間長期保持聯繫,中國官員不會仰賴半官方管道直接做出回應,他們通常的作法是:有需要時處理來自台灣的要求,或通過公開聲明回應。
兩岸民間也還保有商界人士、學者和記者可直接溝通的第三方渠道。《路透》在報導中提及,微信(WeChat)上的一個百名學者群包含1/3台灣人和2/3中國人,消息人士說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期間,群裡照常運作。
但民間交流渠道終究與官方層級不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每年有數十萬台灣人在中國工作,一些台灣企業家經常與兩岸官員保持聯繫,但雙邊政府卻只通過新聞記者會的聲明隔空喊話。雙方高層之間最後一次公開的面對面交流發生在8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問中國並會見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
蔡政府譴責了這次訪問,陸委會批評夏立言等呼應對岸統戰旋律,傳達錯誤訊息,對國家整體利益造成嚴重傷害。國民黨方面則表示,在兩岸情勢特別緊張時,兩岸更需要溝通。「有時候,這是一種不方便的必要,」黃介正說,台北和北京之間開放溝通管道可以增進對彼此意圖的理解,並有助於管理和化解潛在危機。
不過,一些安全分析師警告,兩岸官方再怎麼溝通,效果仍有限。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者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指出:「最根本的問題是:如果中國真想打仗,局勢就會升級。若中國不想打,也就不會升級,不會因為意外就發動戰爭。」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認為,即使雙方進行對話了,「中國的外交管道也不是用於談判和解的,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這些管道被用來向其他國家傳達指令,如果想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需要做什麼。這才是習近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