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年代某個週六夜晚,「那是漆黑的夜晚,是六月你所能感受到最窒息的夜」,據說書人講述,英國人丹尼爾.德拉沃(Daniel Dravot)和皮奇.卡內罕(Peachey Carnehan)大步走進印度北部一間報社。兩人對大家說:「你們對我們的職業知道得越少越好。」他們眼下唯一在乎的事只有如何到達卡菲爾斯坦(Kafiristan)。
將要當國王的人
德拉沃表示:「據我估計,卡菲爾斯坦位於阿富汗國土右上角,距離白沙瓦(Peshawar)不超過三百英里。那裡有三十二個異教徒偶像,我們也將成為第三十三和三十四個……我們只知道沒人去過那裡,還有當地正在打仗。而只要是在打仗的地方,懂得訓練部下的人就能成王。」
他們偽裝成一位瘋狂的穆斯林神職人員及其隨從,牽來的兩頭駱駝身上還藏著二十把馬提尼—亨利步槍。兩人一路上挺過無數沙塵暴與暴風雪,在滿佈冰霜的平坦谷地裡,他們偵察到兩隊人馬正以弓箭互相廝殺。德拉沃說道:「這是稱王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故事是:「他先後用兩支步槍對二十個人開槍,擊斃一人,那個人的位置與德拉沃所坐的石頭相距兩百碼。其他人開始逃竄,但德拉沃和卡內罕坐在(彈藥)箱子上,將山谷上下逃竄的敵人一一解決掉。」
倖存者躲在他們所能找到的掩蔽物後發抖,但德拉沃「走過去踢他們一腳,將他們拉起來後逐個握手,讓兩方友好相處。他將這群人叫來搬箱子,並向四處揮手,好似自己是國王一般」。
德拉沃開始從流寇轉為坐寇統治者。首先,「他和卡內罕拉著兩個村子的大頭目到山谷中,告訴他們如何用長矛在山谷中劃出一條線,並分別把那條線兩側的地盤分給兩位頭目」,接著他們召集起村民,「德拉沃說道:『你們要挖掘這塊地,並生養眾多』,村民便一一照做。」
接著,「德拉沃領著兩村的祭司到異教徒偶像前,規定祭司坐在這裡審判人民、確保事情不會出差錯,否則就要槍斃他們。」最後,「他和卡內罕選出二十名精銳,教導他們如何操作步槍,並組成四人一列的軍隊陣形,這群人也樂意照辦。」德拉沃和卡內罕每進到一座村子,「這支軍隊就會警告村民,除非有人不想活了,否則收好他們的小火繩槍。」他們很快就平定了卡菲爾斯坦全境,德拉沃也計劃要將這裡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作家吉卜林在他一八八八年的短篇故事《將要當國王的人》(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中編造了德拉沃、卡內罕、卡菲爾斯坦及當地三十二個異教偶像的故事,藉此滿足讀者渴望以英勇行徑奉獻帝國的熱情。但這篇故事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而且至今仍值得一讀之處,在於十九世紀的真人實事竟與吉卜林的小說情節同樣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