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正確教育才能防治青少年自殺,而不是官員離譜歸因

2022-11-21 05:30

? 人氣

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將青少年自殺率攀昇歸因於高樓太多,引起爭議。(資料照,「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YouTub截圖)

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將青少年自殺率攀昇歸因於高樓太多,引起爭議。(資料照,「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YouTub截圖)

近日,衛福部官員稱青少年自殺率高,是因為台灣高樓的增加,引發各界熱議,根據調查統計,2019年共有3,864人自殺死亡,標準化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6人,雖已非國人10大死因之一(排名第11),但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死亡率從2014年以來逐步上升,其中15-24歲青少年族群增幅最劇烈,且不管是自殺死亡人數與自殺通報人次,皆創歷史新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面對日益嚴峻的防治自殺政策議題,衛福部政府官員不可再以偏差錯誤的觀念去做錯誤歸因,此官員離譜說法,應立即嚴懲並公開道歉,而張淑媚教授(以下稱阿媚老師)曾以行動關注生命教育,在其論著《撕下標籤- 22個從困境破繭而出的青春故事 》,關懷自殺防治議題,在<渴求愛的男孩--自殺是希望被理解>一文可以看見,阿媚老師如何去化解大學生自殺議題,降低大學生為情自盡案件的發生機率,阿媚老師透過陪伴學生走過難關的過程中,提出,「安穩的陪伴自己」、「學習自己」、「安頓自己」、「可以自己陪伴自己」等觀點,除了感性上的疏導外,阿媚老師也進行清楚的區辨,例如去辨別什麼是「肯定」與「愛」,看出其中最大的差異是「肯定」,需要「條件滿足」,而愛是「無條件」、「不要條件」、「不需要條件」,也提及愛是即是現在的我暫時不夠好,都值得擁有這樣的愛的教育觀念。

一、協助青少年通過無法忍受孤獨而輕生的難關

而阿媚老師關心台灣因無法忍受孤獨而自盡輕生的社會議題,以及正確的認識「孤獨」,阿媚老師認為孤獨有其積極性意義,孤單裡的豐盛,往往是超越一堆人聚在一起打屁哈啦,或者是沉溺隔離在男女二人小世界,孤獨可以促進自我能力的開展,讓自己可以選擇孤獨,也可以選擇不孤獨,而不是被社會價值建構為單身狗,或者說好可憐都一個人的標籤洗腦而自我軟弱化,而這樣負向思考下將導致人因孤獨,孤單而更加軟弱最後發生自盡輕生的不幸悲劇,事實上人是可以因孤獨而身心更強壯。

20221101-SMG0034-N01-吳尚軒_03_各級學生自殺、自傷通報件數統計
各級學生自殺、自傷通報件數統計(資料照)

二、正確的教育可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而阿媚老師也對有些害怕孤獨的人提出解法,包括練習和自己對話,慢慢可以給自己愛的滋潤,慢慢和自己孤單相處,慢慢看到孤單裡的豐盛,最後再加上任何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機會與能力,讓台灣任何情境下邊緣的人們感受到「被愛」,以及提醒其擁有「愛人」的能力,可降低因「男女情愛問題」、無法忍受孤獨而自盡輕生的社會問題。另外對愛情上的思考,阿媚老師觀察到人得不到愛的絕望,以及重新找到愛與陪伴(Love and Accompany)的解法,在這裡筆者提出另一種解法,讓自己保持什麼都不要的心態去對愛付出,當然有愛與陪伴的回應便是加倍珍惜,如果不幸暫時沒有回應,仍是完成愛一個人應當做的事,因世界有比孤不孤獨更重要的事,當然過程中仍需要希望(Hope),這樣希望不是願望,而是超越愛的希望,反而能讓人的意志(The Will Power)開始強壯,而意志的鍛鍊是超越因暫時失戀失志,超越孤單軟弱的重要途徑,最後還是回歸到任何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機會,學習愛人與被愛能力的教育意義,承上,筆者認為愛很重要,男女之愛也是愛的一種,有人陪伴也好無人陪伴也可以,愛與被愛也是一種需要,幫助社會各項議題的大愛也是一種,我們其實都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再多的陪伴,人終究要面對一個人的狀態,只是這樣的自由與選擇一直被刻意忽略。

總言之,透過正確的教育引導,才能有效降低青少年自殺的社會問題,而不是胡亂的做離譜歸因,如果這個歸因是正確,是否減少台灣高樓就可以讓青少年自殺率下降?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