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武漢都爆發抗議活動。幾個月來,對於「清零」政策的不滿持續醞釀,在新疆烏魯木齊的火災後,憤怒的情緒在網上爆發,隨即在當地爆發抗議活動。在過去這個周末,抗議活動出現在全國多地,為中國近年來所少見。
BBC採訪多位專家,分析這輪抗議的特別之處,對於清零政策是否會產生直接後果,以及對於中國政治的長遠影響。
特別之處:從避鄰運動到廣泛訴求
「罕見」是專家描述這輪抗議最常用的詞匯。
「現在在中國看到的,是十年來最不同尋常的大規模政治活動。」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在其推特上表示,上一次看到類似情形還是2011年底的烏坎。
「我在上海生活了15年,還沒有見過這種規模的抗議活動。」弗蘭克·蔡(Frank Tsa)是居住在上海的公共論壇組織者,他向BBC介紹,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可能有上千次、上萬次小規模抗議活動,但通常都是關於勞工權益和徵地衝突。
宋文笛提到的烏坎事件也類似,2011年時廣東汕尾陸豐市烏坎村因不滿土地被私下買賣,數百名村民多次示威、遊行,並爆發大型衝突。更早的還有2007年廈門市民反對二甲苯(PX)項目事件。
這類運動被歸為「鄰避效應」引發的群體行為,「鄰避效應」英文中稱為「不要放在我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往往在建造一些可能污染環境的公共設施,利好由較大範圍人群享受,污染則由較小人群負擔,因而引發後者的抗議。
但學者指出,這一輪抗議不再是中國常見的「鄰避運動」。弗蘭克·蔡評價,以前很少像這一次直接針對中央政府的,「基本上沒有」,而這次針對政權本身,甚至喊出習近平或共產黨下台的口號,「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會有與1989年的比較」。
宋文笛也認為,相對於烏坎事件主要針對當地的不滿,這一次感覺更可能會擴大,因為觸發抗議的原因是全國性「清零」政策。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提到清華大學發生的抗議活動。他認為,清華的學生不僅在抗議疫情封鎖,還有更廣泛的問題,比如青年中的高失業率,比如他們感到未來無望,美好生活已經逝去,從長遠來看,對中國政府來說這更值得憂心。相比於如何走出疫情這樣的短期問題,年輕人的抗議為中共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