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大陸雖然競爭激烈,但最近的「拜習會」恢復了雙方關係(包括針對臺海現狀)的「護欄」,而且仍有符合雙方利益並可合作的重大國際議題。
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11月29日的記者會因此強調「避戰」的重要,她還說「拜習會」昭示美陸關係有所緩和,雙方其他層級的國安相關官員也將恢復溝通對話,包括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在11月22日於柬埔寨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明年初將出訪北京,無論文、武管道,「避戰」是各方決策者共同的責任。
正巧在同日,位於臺北的對外關係協會舉辦「備戰?避戰?臺灣的選擇」座談會,由該會即將卸任的會長、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主持,「避戰」二字也在標題中。
對中華民國而言,「備戰」也是為了「避戰」。蔣中正總統整軍經武有時是為了反攻大陸,同時帶有嚇阻解放軍的用意,而從嚴家淦、蔣經國前總統時代起,強化國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嚇阻。
從李登輝前總統開始,臺海兩岸的工商經貿以及人民交流既是應然也是必然,此時,在某種程度上,透過經貿、投資、人民往來所形成的兩岸社會的連結,提升雙方相互了解,也變成臺灣「避戰」的一種嘗試。
到了馬英九前總統時期,除了「備戰」和兩岸社會的連結外,展現在兩會(海基會、海協會)所促進的兩岸關係制度化,以及兩岸一軌(官方)、一軌半(官員以民間組織身分參加)與二軌(非官方)的多層次溝通對話,對於兩岸避戰同樣功不可沒。
可惜最近幾年,在民進黨執政與宣傳之下,臺灣「避戰」的主要方式往往只剩「備戰」。有些人誤解了以為只有民進黨執政才「備戰」,現在的國民黨都屈膝求和,甚至還有些人刻意將投降主義的大帽子加在藍營的「避戰」、「謀和」主張之上。
有趣的是,某些與藍營「避戰」、「謀和」相似的主張是美方官員或重要智庫專家提出來的,批評藍營的人便常故意無視,不予指責。例如本年5月,布林肯針對中國政策的演說便提到,美國會負責任地管理對陸關係,以避免意想不到的衝突,而且會優先與中共當局進行危機溝通與預防措施,在激烈的競爭時也要維持嚴肅、專注的外交。這不就是「避戰」、「謀和」嗎?布林肯被前述那些人批評了嗎?顯然沒有。
有人仍會說,國民黨的「避戰」、「謀和」是玩假的,根本是在中共的「一中原則」之下談和。事實上,國民黨李、馬執政時依憲法維持主體性,其「一中」始終是中華民國,不僅持續維持自衛力量,還可與中共當局談判協商,這才是真的在堅持中華民國主權、避免兩岸兵戎相見。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