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合一」選舉落幕。雖說「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但台灣幅員狹小,中央與地方的邊界相當模糊,故不免讓有些政治人物,拿中央議題來炒作地方選舉;因為選舉結果牽動台灣政治板塊,故有人認為這是檢驗民進黨執政的期中選舉,也是未來總統大選的前哨戰。
民主國家選舉,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一般可以歸納為下列三種取向:一是「政黨取向」;二是「政策取向」;三是「候選人取向」。民進黨在這次選舉遭到嚴重挫敗,主要因為論文抄襲事件和疫情防控失敗產生的外溢效應,超越了政黨認同下的選擇。因此,蔡英文總統組織的「臺灣隊」不敵「下架民進黨隊」;提出「抗中保台」的訴求,也未能爭取到綠營「基本盤」以外的支持。
中美都有能力影響台灣的政情發展,尤其是民進黨一向「唯美」馬首是瞻,受到美國的影響更大。但因「九合一」是地方選舉,美國在選戰過程中顯然沒有助民進黨一臂之力。相反地,拜登在「拜習會」中不僅強調不支持「台獨」的立場,還重申柯林頓當年「新三不政策」中的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不支持「一中一台」。
我認為,對於剛避開美國期中選舉「紅潮」侵襲的拜登而言,當務之急是為他的競選連任創造時勢。維持中美關係「鬥而不破」符合他本人、民主黨,以及美國的最大利益。他將避免中美競爭升高到對抗和衝突,而「台灣問題」就是可能引爆中美衝突的一個導火線。
中共廿大後,把「反分裂」和「反干涉」的「二反」,視為對台政策的當務之急;大陸涉台智庫人士認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突出任務。在中共眼裡,「外力」主要劍指美國,解決「台灣問題」的主要障礙在美國,所以做好對美工作,就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共希望在處理「台灣問題」的過程中,要避免因為美國的介入,造成雙方的擦槍走火。
因此,基於「拜習會」雙方建立持續溝通和管控分歧的共識,就在台灣如火如荼進行地方選戰的時刻,中美已重新啓動因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事件而中止的兩國戰略對話機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擬議明年初訪中。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已於11月16日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G20場邊會談了兩小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也於11月22日在柬埔寨進行了面對面會晤。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最近批准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率領的一個高級智囊代表團,於本月前往美國訪問。代表團此行拜會了美國前政府官員和工商界人士,並與《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CNN等美國主流媒體座談。
九合一選舉結束,才是兩岸關係挑戰的開始。(蔡親傑攝)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2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360
劉燕婷觀點:中東AI爭霸戰―沙烏地vs阿聯酋,中美不是局外人
12月15日至19日,第19屆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