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近10年,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擔任主編的《重探抗戰史》近日出版第3卷,這項計畫與專書結合台、美、中、日四地學者,結合各地史料挖掘許多尚不為人知的抗戰在中、日各方之間的盤算與秘密文檔。郭岱君3日下午應長風基金會之邀主講「策略廟算與國際權衡:揭秘抗戰時期秘密和談的面紗」,她提到抗戰時東京和重慶、漢口、南京之間彼此和談洽商沒有間斷,是多管道、多方向,連宋美齡也曾多次親赴香港,以「治牙」為理由掩護,這些在日本的檔案都有留存。
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也介紹郭岱君經歷,江宜樺提到,郭岱君過去曾任總統府英文秘書、新聞秘書、第1局副局長等公職,學術方面著力中日抗戰史的研究,在胡佛研究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的保存與研究,增進史學的發展與突破。今天的座談也邀請香港科技大學退休教授齊錫生與談。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都想解決衝突 和談「踩煞車」的都是蔣介石
郭岱君提到,抗戰時東京和重慶、漢口、南京之間彼此和談沒有間斷,是多管道與多方向,包含軍方、媒體界、文人,甚至連內閣首相、滿鐵株式會社的人參與,可謂「真假虛實交織」,但檔案上無法完全看到。她舉例,如1937年松滬戰爭後的德國駐中華民國大使的陶德曼調停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公開由政府出面,由德國作為第3國斡旋,最後功虧一簣,包含孔祥熙、張群、宋子文、戴笠、宋美齡等人都參與。
郭岱君稱,其實從九一八事變後,中日都想解決衝突,因為日本假想敵是蘇聯、美國,但日本陸軍強硬派反對;蔣介石還派4個師的中央軍北上,秘密見英國駐華大使,日本不想在中國打仗,私下日本主動發起談判, 日本本來以為三月可亡華,華北、上海、南京、徐州、武漢落入日人之手,還是沒把中華民國政府打垮,因為國民政府西撤重慶,1935年就決定了跟它打,「勝也好敗也好,不跟日本談和」一個「拖」字訣,持久戰、拖向中國內陸,所以打到武漢時,日本改變作戰策略,由軍事為主改成政治誘降。
郭岱君形容,在八年抗戰期間,每次和談「踩煞車」的人都是蔣介石,因為蔣擔心簽了約,少壯派軍人一下子就毀約,日本陸軍強勢,不聽東京參盟本部,對和談有疑慮,會得寸進尺,中國就算重大讓步也沒辦法得到真正和平。
日軍進攻上海戰線敗退 蔣介石拒絕和談主張以撐待變
郭岱君提到,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第一次晉見蔣介石,轉達7個和談條件,但蔣堅持「恢復盧溝橋事變之前狀態」為和談底線,雖然南京也一片主和之聲,包含孔祥熙、王寵惠等人,但後來十幾天後情勢又不同,太原失守,上海敗退撤守,當時汪精衛、孔祥熙、居正、胡適,傅斯年也主和,擔心不但打不贏,反而為「中共作嫁」,只是蔣介石不是不想談,而是委屈不能求全,不僅外侮難堪,內亂益甚,主張持久戰絕對能拖住日本,以撐待變,跟世界大戰局面結合,就有勝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