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趙家麟觀點:從一個路口的改善來探討城市行人的安全

2022-12-10 06:30

? 人氣

珍雅各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書中曾說:「一個城市的街道安全,這個城市就安全。」台灣城市的交通事故高達三分之二是發生在道路路口附近,各級政府都逐漸看重路口的改造。(圖/台中市政府)

珍雅各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書中曾說:「一個城市的街道安全,這個城市就安全。」台灣城市的交通事故高達三分之二是發生在道路路口附近,各級政府都逐漸看重路口的改造。(圖/台中市政府)

珍雅各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書中曾說:「一個城市的街道安全,這個城市就安全。」反過來說,一個城市的街道不安全,這個城市就不安全。若是以此來檢視今日台灣的城市,可能絕大多數都是非常不安全的。台灣城市的交通事故高達三分之二是發生在道路路口附近,各級政府都逐漸看重路口的改造。我們以六都中某路口的改善內容給予檢視,即使有局部尚未改造完成,仍是一個對提升行人安全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他改造的重點分為兩大面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路口瘦身:街角擴大+迴轉半徑縮小

路口之所以是交通事故的熱區,主因在於它同時是人與車、車與車交錯的區域(圖一)。所有交通事故的根源都來自車速不受控制,因此如何在路口的實體設計上,讓駕駛適度感受到壓力而降低車速,是西歐國家在提升路口行人安全的核心觀念。

(圖一)(圖/作者提供)
路口之所以是交通事故的熱區,主因在於它同時是人與車、車與車交錯的區域(圖一)。(圖/作者提供)

以某直轄市路口的改造案例來看,原先是一個常有事故發生(圖一),對行人極不友善的路口(圖二),四個街角都無法與人行道有良好的連接,對於行動不便者更是難行。改造首先將左側街角封閉的灌木圍籬打開,再將三個街角外推延伸至路側停車格的邊線,達到「路口瘦身」(圖三),其效益有三:(1)使斑馬線的長度縮短4公尺,讓行人暴露在車道的距離減少;(2)讓常見於街角附近的違停車輛因為空間被壓縮而離開;(3)讓等候過馬路的行人能往前站立,更容易讓車輛駕駛看見(圖四),降低行人因為突然出現可能造成衝突的風險。此外,街角迴轉半徑減縮,讓車輛轉彎必須更謹慎,不得不減速,使行人穿越的安全獲得提升。

(圖二)(圖/作者提供)
對行人極不友善的路口(圖二)。(圖/作者提供)
(圖三)(圖/作者提供)
改造首先將左側街角封閉的灌木圍籬打開,再將三個街角外推延伸至路側停車格的邊線,達到「路口瘦身」(圖三)。(圖/作者提供)
(圖四)。(圖/作者提供)
讓等候過馬路的行人能往前站立,更容易讓車輛駕駛看見(圖四),降低行人因為突然出現可能造成衝突的風險(圖四)。(圖/作者提供)

斑馬線位置重設

斑馬線是為保護行人穿越馬路安全而設置的,但在台灣,斑馬線卻往往成為害人的交通設施,讓人誤以為走在上面絕對安全、降低防衛心理,結果引發更多不幸,台灣斑馬線設計的不當主要在「位置不對」,斑馬線延伸自道路邊界,緊貼直行車道,當綠燈亮起,行人往前走、若車輛右轉就立即與穿梭的行人產生衝突。

本案例將圖三下方兩個斑馬線的位置重設,較遠離路口,讓車輛轉彎進入直道後才和斑馬線交會,使駕駛有足夠的時間和距離辨視過街的行人,降低與行人碰撞的機會。

人行環境的品質攸關人們對城市安全的整體感受,路口的改造更是重要,以往台灣市區道路設計一再以車行「順暢」為考量,深怕讓駕駛不好開車的思維必須翻轉;一個路口改造,雖然未能畢其功於一役,仍是為回應行人安全需求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投書由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邀稿)

*作者為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地景建築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