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30雙語國家政策是一帖良方?還是毒藥?

2022-12-14 05:40

? 人氣

因此,這樣的情形不禁令人好奇,政府所訂下的2030雙語國家目標,時間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能夠克服師資的缺口?在執行層次上,雙語政策的誘因不足、門檻過高,分別成為阻礙教師踏入雙語教學的阻力。一名雙語教師既要擁有合格教師證,英語能力還得通過「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 B2等級門檻。此外,現行的雙育政策框架,缺乏一個統一的雙語課綱,也沒有雙語導向的教材,這些額外的準備,全得憑教師以一己之力加以開創。如此龐大的工作壓力,同時在待遇方面又未見顯著區隔,擁有類似能力的人才何以會想要進入該領域貢獻一己才能?而在職教師對於雙語培訓的興致缺缺更是不難想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統計,當雙語政策要完全落實,未來將會需要多達3800名的雙語師資,距離目前不到千人的師資現況,差距甚大。如何在未來不到十年的時間,補足人力缺口,勢必成為一大難題。

臺東縣政府培力雙語人才,打造友善接待城市。(圖/臺東縣政府提供)
臺東縣政府培力雙語人才,打造友善接待城市。(圖/臺東縣政府提供)

2. 雙語政策:鞏固了優勢?排擠了弱勢?

教育平等的議題,歷來是社會相當重視的一環。而當雙語政策引入到教育現場後,依然不得不面臨同樣的問題。在都會區,為了因應國家政策潮流,並一心為了所謂「下一代的競爭力」著想時,雙語學校往往使家長排隊搶破頭,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就讀,尤其許多口碑良好、知名度高的私立名校,更是一位難求,甚至有錢都不一定能念的了。彷彿就讀雙語學校,便成為了一種「身分象徵」。當雙語學校數量有限,但需求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不用提弱勢家庭的孩子光是在學費負擔下,根本不可能進入所謂的私立名校就讀,或許連公立的雙語學校名額,也連帶受到排擠。

另一方面,在都會區與偏鄉地區的比對中,考量到偏鄉辦學難度、教學師資的匱乏等等,偏鄉地區的孩子要能接受雙語教學更屬不易。儘管政府相關部會提出要以數位化的形式彌補偏鄉地區教育資源的不足,但殘酷的現實是,當都市與偏鄉的資源差距一再拉大,都會區的虹吸效應持續擴大。師資不想進入偏鄉任教,偏鄉留不住在地學子,青年出走的現象,也造成了偏鄉競爭力持續弱化的惡性循環。

3. 當雙語教學成為了「只重數字」的指標

許多學校紛紛掛起雙語學校的招牌,無形中也成了地方教育局處及其他學校的隱形壓力。儘管目前教育部並沒有強制所有公立中小學都必須執行雙語教學,但為了拿出漂亮的政治成績單,常見地方首長主動要求各地學校,達成短時間內難以執行的目標,形成揠苗助長的效應;另外,學校為了招生,也迫切希望藉由打著雙語教學的大旗,吸引家長的目光,促使學生入學就讀。卻忽略了學校本身是否經過通盤的考量、縝密的規劃,具備雙語教學的能力。貿然轉型為雙語學校的結果,犧牲的往往是學生的學習品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