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從小黨分合看見領袖格局

2018-07-25 07:00

? 人氣

時代力量拒絕與小黨結盟。圖為時力夏日全國巡迴記者會。(顏麟宇攝)

時代力量拒絕與小黨結盟。圖為時力夏日全國巡迴記者會。(顏麟宇攝)

儘管「厭惡非藍即綠」的選民已經堪稱第一大黨,可是藍綠兩黨仍然主導正在進行的這場選戰,非屬藍綠政黨的候選人都標榜「第三選擇」,每個候選人都訴求「中間選民」,可是就看不到像樣的第三勢力。上星期的發展是,社民黨等三個小黨組成「社會福利國家連線」,但其目標卻是——打破時代力量獨大壟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代力量其實還不夠看,哪談得上「獨大」?然而,三小黨卻是在嘗試與時代力量整合不成之後,才決定自行組成聯盟,以對抗時力「壟斷」非藍非綠選票市場。

坦白說,看到這種情形,根本已經可以斷言,時代力量格局太小,三小黨志氣太小,都不成氣候。而藍綠兩黨唯恐被小黨侵蝕,完全不思聯絡/整合,甚至完全沒有整合「同色政黨」(如民進黨對時力,國民黨對親新二黨)的意圖,也幾可斷言兩大黨土崩瓦解之日不遠矣!

《孫子兵法‧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謀,指的是戰略上就搶佔制高點,例如劉邦號召諸侯反項羽,打的是「項羽殺義帝(楚懷王),我們討伐罪人」,所以雖然漢軍力量不足,卻仍能一舉攻進彭城(項羽反攻,劉邦潰敗另有道理,此處不贅);伐兵,指的是政治/外交作戰不成,只好大動干戈;攻城,指的是鈍兵挫銳打圍城戰,曠日廢時且勞民傷財。

本文的重點在「伐交」,指的是爭取盟國,或中立對手的盟友,乃至於將對手的敵人引為自己的盟友。而伐交的要訣則在:不嫌棄朋友實力弱小,那怕能在一旁搖旗吶喊都好。

20180719-社會福利國家連線19日舉行記者會。與會者由左至右依序為:前立委陳昭南、社民黨議員參選人許菡芸、基進黨議員參選人王映心、綠黨秘書長張志偉。(林瑋豐攝)
社會福利國家連線舉行記者會。與會者由左至右依序為:前立委陳昭南、社民黨議員參選人許菡芸、基進黨議員參選人王映心、綠黨秘書長張志偉。(林瑋豐攝)

伍子胥和孫武幫吳王闔閭伐楚,決定性的一戰是「柏舉之戰」,那一戰孫武堪稱用兵如神,而多數人沒有注意到,開戰之前,伍子胥用上了「伐交」戰術。

當孫武練兵完成,與楚國試探性交鋒,吳軍連勝數陣。吳王闔閭雄心大發,想要一鼓作氣攻打郢都,伍子胥說:「楚國大,吳國小,我們需要爭取一些盟國。」而他爭取的對象卻是兩個小國:唐、蔡,這兩個國家的國君都曾被楚軍統帥子常霸凌,聽說吳國要攻打楚國,立刻表示願意加盟。

然後吳國發動大軍出征:吳王闔閭率領主力攻下潛、六兩城(都在今安徽境內)後,按兵不動。孫武則率另一支軍隊循淮水西上,揚言「與唐蔡兩軍會合後攻向郢都」,這個舉動讓楚軍將原本常駐方城山(防衛齊國)的大軍往東調動,可是孫武卻在此時,全軍捨舟登陸南岸,將楚國的陸軍主力「晾」在淮河北岸(因為沒有配備舟船)。

孫武的軍隊與吳王闔閭的軍隊會合後,佯敗三陣,將郢都衛戍部隊主力引至柏舉,設伏予以痛擊,楚軍潰退,吳軍跟在後面「攆」進了郢都,楚昭王逃出郢都,子常逃出國境,楚國幾乎亡國(楚軍反攻乃後話不贅)。

本文的重點在於:唐、蔡兩國事實上微不足道,在柏舉之戰也不過搖旗吶喊而已,卻壯大了吳軍聲勢,發揮了牽制楚國方城山野戰軍的效果。假設當初吳王闔閭想:「我要獨享打敗楚國的功勞,不要分戰利品給唐、蔡。」也就是放棄「伐交」,採用「伐兵」,結果如何很難講,即使打贏,也免不了在郢都陷入「攻城」的下策。

所以說,時代力量不接受三小黨的整合提議,反而平添一個「綠社盟」競爭者,得失可想而知。當然,也會想說「那些小黨只是想要分席次而已」,但身為「第三勢力最大黨」,卻沒有胸襟接受小黨「來朝」,也沒有方法可以擴大勢力版圖,此所以說「時力格局太小」,不看好它。

談到這個,很多人問了很多年「有沒有第三勢力?」但事實上不容易,因為必要條件是出現「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此所以雖然藍綠兩黨的支持度已經低迷到相當程度,都只是「充分條件」而已。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孫子兵法看選戰」。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