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八年期間他們曾去德國和瑞士繪畫,經濟拮据總是請不起模特兒,所以這段時期徐悲鴻常畫蔣碧微的素描和速寫;但也正是在留法後期,這對勇敢追求所愛的伴侶,因為個性迥異和異鄉生活的現實,埋下日後情感糾纏難解、最終各奔東西的因子。
身處動盪的大時代 努力開創國畫新局
1927年返國,徐悲鴻意氣風發,積極投身美術教育,他認為中國畫不缺寫意和抽象元素,但缺乏寫實訓練,他希望導入西方繪畫的科學理論和訓練方法,因此往後不論是在上海南國藝術學院、南京中央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校任教,他都傾全力推動他所強調的寫實主義。
1933年,徐悲鴻帶著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中國名家書畫到歐洲巡展,包括巴黎、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等地,都相當轟動;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個人畫展,也引起熱烈迴響,其中法國政府還收購了他的畫。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去南洋辦展覽,先後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舉行個展,並將畫展售畫所得全部捐給了國家,支持抗戰所需。這段期間他結識了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彼此有較長時間的交流,他也為泰戈爾和聖雄甘地畫像;在國外聲名遠播的徐悲鴻,從來都不只是一名畫家而已,他更像是文化傳播者。
而就在他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時,遇見了他生命中第2位重要的女人—他的學生孫多慈(本名孫韻君)。
徐悲鴻詩書畫皆優 處理感情也是「很藝術」
徐悲鴻擅於畫飛禽走獸,又以畫馬最出色。藝評家陳傳席認為,徐悲鴻用大寫意法畫馬可謂前無古人,「悲鴻馬」是動態的、是奔放的,線條流暢、用墨瀟灑,大筆一揮畫出馬尾和馬鬃,有中國畫「寫」的精神。
徐悲鴻國學基礎深厚,常在畫上作詩,有一首他贈給即將赴美友人的詩句我就很喜歡:「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懸;幾回凝望相思地,風送淒涼到客邊。」,滿滿的才情和珍惜友誼之情。
已是重量級的藝術家、教育家,徐悲鴻處理感情只能說也是「很藝術」。雖和蔣碧微生了一雙兒女,但彼此相處矛盾愈來愈大,和學生孫多慈感情漸增的他,可能並不知道其實蔣碧微的心也另有所屬,就是他在法國留學時的朋友、後來成為國民黨高官的張道藩。
孫多慈的父親極力反對女兒和有家室的徐悲鴻交往,徐竟然就登報聲明和蔣碧微脫離「同居關係」(恐因當年私奔未正式結婚),但仍不為孫家接受,溫婉優秀但傳統保守的孫多慈,無力反抗家庭的束縛,彼此情牽多年後,徐悲鴻決定斬斷情絲,孫多慈也在父親的安排下另嫁他人。
積勞成疾溘然長逝 畫壇巨擘殞落年僅58歲
感情受創的徐悲鴻於1942年來到廣西桂林,整理他在戰亂時存放在岩洞裡的資料和書畫,需要一個幫手,此時他遇見了來自湖南的年輕姑娘廖靜文,當時廖靜文才19歲,徐悲鴻已47歲了。廖靜文是因參加宣傳抗日文工團而來到桂林,原本想要再唸大學當科學家的她,卻因擔任徐悲鴻的助手,成了中年徐悲鴻感情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