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綠營媒體和側翼網軍迎來回春集體自嗨潮,因為民進黨自1126兵敗如山倒後,在議長選舉「大舉」斬獲四席議長,相比2018年的一席成長400%,寫下台灣民主化三十多年來執政黨苦中作樂的典範。
25日至今,言之鑿鑿「國民黨開始分裂」、「朱立倫威信掃地」的,大部分都是親綠媒體人跟綠營政論節目,目的無外乎是帶風向,一來安撫躁動不平的基本盤,二來提升跌到谷底的士氣,三來分裂氣勢如虹的國民黨,而前兩項明顯比第三項重要,但這種先安內、後攘外的大內宣卻無法掩飾以下幾項難堪的事實。
儘管輿論多關注國民黨籍議員在台南、高雄、基隆的跑票,但國民黨仍在全國22縣市拿下16席的壓倒性好成績,國民黨議長跟民進黨議長的數量有高達四倍的差距;同樣標準,民進黨議員在宜蘭縣、屏東縣、南投縣都有人跑票支持藍營,結果綠營三縣市議長皆輸,筆者左思右想,除非臉皮夠厚,不然實在想不到民進黨高興的理由。
議長選舉不分藍綠,中央黨部都是尊重黨團自主,讓各黨團依照地方生態和時下局勢進行操作。因此了解地方政治的人都知道,議長選舉一來不比縣市首長有民意代表性,二來利益交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以如果議長選舉的結果能滑坡到解釋政黨的支持度和權力分配,這種外行人的說法實在笑掉大牙。藍綠議員跑票,說穿了都是參雜家族政治、金錢賽局、還有其他有形無形利益的條件交換,跑票都是個人因素,政黨意志的展現基本就看後續黨紀黨規的落實,這從現在藍綠地方黨部的動作來看,似乎也是藍營必較有決心。
同樣回到地方政治生態,不少綠媒唱衰國民黨提名的議員這次只有367席,跟民進黨提名當選的277名只剩89位的差距,結論同樣導向國民黨大敗,但這又是另一個缺乏常識的說法。經查,藍營行之有年的「國民黨自行參選」還選上了60名,這些為了爭取席次最大化用無黨籍報准、報備參選的國民黨籍候選人都會加入藍營黨團共同運作,等於藍營議員總共佔了910席當中的427位(46.9 %)、高出民進黨30.4%約一成五,如此差距,筆者看不出綠營何以如此樂觀。
說老實話,持續的精神勝利法確實也能獲勝,就是拱手把勝利讓給準備更好、更實實在在的對手政黨。棒打落水狗不是厚道的行為,但當一個敗選後毫無檢討、民調直直落的政黨用微乎其微的勝利完美演示精神勝利法,我們不由得想問,民進黨是否已經黔驢技窮,打算自嗨到2024?
*作者為政大國發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