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我同慰國結為好友,叫他小顧。小顧念書的本事比他爸爸差多了,又逢上文革,好幾年不碰書本,基本數理科目忘得乾淨,英文有待加強,他在賓大讀的辛苦。
小顧性格溫和、閒散,沒事就背著手各處晃、喜歡聊天,善於模仿寧波人講官話,腔調特殊,真是一絕。打起麻將來他的話不停,喜歡講大陸的各種趣事;上海澡堂子的搓背修腳、江北人在上海的三把刀行業(菜刀、剃刀、剪刀)、學上海人說南方滑稽、用滬語朗誦毛語錄---,聞所未聞,笑翻一群人。沒多久,他就和港台來的同學們不分彼此混得很熟。
小顧常帶我們去顧老師家蹭飯,顧師母特別喜歡我兒子,她說:「這個小人我歡喜,要常常帶他來。」
因為老人家身旁沒有孫子輩的「小人」(滬語稱小孩)。有時候見到慰國跟在他父親身後,校園中悠閒散步,老顧小顧一前一後,都有點痀僂駝背,舉止步伐如出一轍,是當年賓大校園的一景。
某日小顧來找我,說:「我父親要單獨請你吃午飯。」地點是賓大教授俱樂部(Faculty club),我可是第一次去那個地方。邊吃邊談,顧老師問我參加「保釣0團」私訪中國大陸的經過,有關周恩來總理會見訪問團徹夜長談等,垂詢甚詳。
然後他同我講中美關係的來龍去脈,顧老認為:中共主動與美國接觸,美國也積極回應,因為他們都想制衡蘇聯,大陸也可以藉此緩和美國的長期圍堵。《上海公報》才華洋溢,是重要的政治文件,美國在台灣歸屬問題上用:〔認知〕(acknowledge)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不用〔承認〕(recognize),認知不見得有同意的意思。但是公報的中文版寫的是〈承認〉一詞,雙方簽了公報,日後會不會對字面的不同解釋,賴起賬來呢?顧老師覺得這是季辛吉及其幕僚,用心良苦玩弄文字的精心設計。或許當時大陸急於與美國建立某種關係,求成心切忽略了這一字之別。如此說來,毛先生和周先生豈不是上了季辛吉的當?
一餐飯吃了許久,臨別顧老師說:「有機會我也會去大陸走一趟。」半年後美國的中文報紙刊載顧老師訪問大陸的消息,周總理單獨會見顧老師,面談三小時多。小顧告訴我,抗戰時在重慶,顧老師與周先生相識,互相欣賞,舊友重逢有談不完的話。我一直想問顧老,他有沒有當面告訴周總理:你上了季辛吉的當!畢業之前雜事太多,一團混亂,沒有機會再與顧老師說到話。
之後中美又簽了兩份公報,雖然沒有將〔認知〕改為〔承認〕,但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其他國家與大陸建交,必須一律明文寫〔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省,〔認知〕一詞不再出現。這是否是顧老師當面提醒了周總理,以後才有明確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