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只要說到文化創意產業,一定亂。
果不其然,這幾天不少官員義正詞嚴論辯什麼才是文創,什麼不是文創,就亂成一團。偏偏這些人,大都是自以為是搞文創的人,或曾經走進文創領域的人。
最厲害的一句話就是某官員說的「我就是文創」,這句厲害,是因為它完全代表了台灣文創圈的普遍心態。
自從台灣瘋文創以來,不少文化人想搶搭這班列車,弄點名堂出來,不得不說這是在商業社會裡的文化人的寂寞與悲哀。於是,在文化藝術圈裡,自然而然形成了兩種人,一種人是因緣際會搶攀上車的,一種人是命運乖舛追不上車的。這裡說機緣說命運,乃是因為搶上車者,並非真有多大的文化創意,往往只是以文化包裝出商業模式,開個小店面,做個小生意,也不是多大的產業;或者只是標到了政府的文創工程,做一些文化氣息較重的活動而已。這些小本小利小名聲,就把文化人搞成了兩類,走進去的人說「我就是文創」,進不去的心裡暗叫「你們哪懂文創?這哪是文創?」」文創兩個字,不幸地變成了「一桃殺三士」的那顆桃子,眼前官員之間罵來罵去,不就是那三士?
那麼,什麼是文創?文創絕對不是文化部次長說的「先定義餐廳」,也不是「著作等身」即是文創,更不是說句「我就是文創」就是文創,更不可說「董事長、律師、會計師」就沒有文創概念。此刻也不宜擺學者臉孔來定義什麼是文化創意,因為單單「文化」兩個字,中外學者定義了幾十年,說法不下百種,如果「文化」再加上「創意」兩字,其說法恐怕要加倍,因此避免亂上加亂,就找比較淺顯的例子試論一番吧。
最淺顯例子的恐怕是「文字」了,漢字絕對是一種文化,甚至已發展成一種美感,現在所有號稱文創的產業,或多或少運用到漢字,起碼店名、招牌、包裝都在漢字上用了心,可見它是文化元素之一。那麼,漢字從「文化」變成「文化創意」又是什麼面貌?
再舉例來說吧,如果你覺得鉛字印刷有懷舊風,找來一堆鉛字排列固定起來,加上框掛牆上,或者加上安全透明玻璃當通道地板,這不能說就是文化創意,因為那只是漢字加鉛字的藝術裝潢,創意元素薄弱,尤其把漢字當地板的裝潢法,其實是完全不懂漢字的意義,起碼違背了古來「惜字亭」觀念,踩過一堆文字,誰不覺得疙瘩?
總之,你必須去思考漢字的藝術本質是什麼,然後才可能搞出創意,正好大陸當代藝術家徐冰提供了一個漢字創意的教材,徐冰一開始或許覺得山水畫隱含著文字本質,因此他已極小極多極密的「山」字堆畫成崇山峻嶺,以「木」字堆畫成樹木森林,以「水」字堆畫成河流,以「草」字堆疊成綠野平疇。接著,他跳離了漢字意義,進入純粹的線條美感,他在木板上一字一字的刻,刻出了四千多個漢字,應該說創造出四千多個沒人能懂的新漢字,雖不懂其字義但確實是漢字線條所構成,是純粹的線條美學,因而稱為「天書」。這還不夠,他繼續探索漢字的美,接著他想到了英文,他將26個英文字母全部變成漢字元素,因此「hope」可以用四個漢字偏旁架構成一個方塊字,老外們也許在其中看到了文字符號的深層意義,因而徐冰的畫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拍價驚人。但他並沒有停止創作,現在還弄出個「地書」,試圖以電腦符號來說故事寫小說,而不用漢字或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