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蒂上任後採「親中遠美」路線,他低調處理「南海仲裁案」,並與中共建立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處理海上分歧,推動在海上搜救、油氣開發、海洋漁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但他在2022年6月卸任之前,卻全面終止與北京的「南海油氣開發合作協商」。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高級國防分析師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撰文指稱,杜特蒂可能覺得「對中國的熱情擁抱從未產生他所期望的結果」。杜特蒂希望能夠在南海有爭議地區開展聯合勘探,並利用「一帶一路」倡議,來支持他自己的「大建特建」計劃,但這些都未能實現。與此同時,中國卻加強了在南海的軍事存在。
小馬可仕上任後,主張不能讓「海上問題」定義整個菲中關係。小馬可仕此行促使菲國和中共就南海石油和天然氣勘探恢復協商。中方承諾幫助解決菲國漁民在傳統漁場的捕魚問題。除此之外,兩國同意在外交部門之間,建立不同層級的直接溝通渠道,避免雙方在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問題上,出現誤判或溝通不暢順的情況。
但南海問題不是中菲兩國說了算。近年來美國以「航行自由」為由,不斷在南海「秀肌肉」。中美在南海角力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早在2001年6月1日,南海靠近海南島上空,發生一架中國戰鬥機與一架美國海軍偵察機的撞機事件,導致中國飛行員喪生,並迫使美國飛機在海南島緊急迫降。另外,根據美國軍方報導,2022年12月21日,一架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和中共海軍飛行員駕駛的一架殲-11戰鬥機曾近距離相遇,最後迫使該偵察機採取規避動作,以避免相撞。
令中共不滿的是,美國不僅加強本身在南海的軍力投射,並且結合盟國採遏制中共的一致行動。「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就表示:「日本、澳洲、英國等國在美國主導的各類雙邊和多邊機制中,從外交和軍事層面介入南海事務或擴大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將是攪動南海形勢的又一重要變數。
小馬可仕了解,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下,菲律賓不可能一面倒向中共,因此,他此行目的是要改變杜特蒂過去「親中遠美」的外交形象。但知易行難,如馬尼拉智庫「亞太進步之路基金會(Asia 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研究員拉貝納(Aaron Jed Rabena) 所說,小馬可仕此次訪中,「是對他是否能在外交政策中,保持微妙平衡能力的一項測試,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
南海問題仍是未來中菲發展新關係的最大挑戰。拉貝納表示:「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這是政治問題,也是敏感的法律問題。」所謂「政治問題」,廣義的說法就是含蓋國際政治。在中美戰略競爭「常態化」的情況下,美國不會容許中共把南海納進勢力範圍。
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國際外交學教授西拉庫薩(Joseph Siracusa)最近撰文指出,「美國與中國在2023年爆發戰事的可能性很高,爆發的地點不是台灣,而是南海。」西拉庫薩的說法未必可信,但值得警惕。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菲總統訪中:南海問題猶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