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條約》【按:此係指中國大陸與日本締結之條約。為行文方便且配合條約名稱,本文所稱「中」均指中國大陸】簽訂45周年,1978年8月12日,大陸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簽署和約。同年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見證條約批准書交換,和約生效,中、日走完1972年9月建交的最後一里路。
但中、日是否就此步上友好,答案應為否定。和約不僅未能使雙方走出侵華戰爭的歷史,更無助在東亞海域爭端上找到解方,中、日民間互視對方的意像不斷趨於負面。根據日本「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發佈在2021年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66.1%的中國受訪者回答對日本的意象「不好」,較前一年增加13.2%,此為2013年安倍首相致力改善中日關係以來,時隔8年再度出現惡化,而對中國意象「不好」的日本受訪者占比更高達90.9%,較前次年調查上升1.2%,對中負面意象連續兩年升高。
至於造成中、日認知意象惡化的主因為何,中國過半受訪者選擇「日本對侵略中國的歷史未真誠地道歉及反省」與「釣魚臺國有化」,日本受訪者則圍繞在「釣島爭端」、「中國在南海採取的強硬行動」、「中國有悖於國際規則的行為」、「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與「中國軍事力量日益增強及不透明」等因素。民調結果足證「歷史問題」及「地緣政治矛盾」為中日關係改善難以獲得雙方民意支持之所在。
2022年,中、日雖藉建交50周年營造關係和緩氣氛並在泰國曼谷的APEC領袖非正式會談前舉行「習岸會」,恢復中斷3年的「首腦外交」,但去年12月中,日本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將中國列為日本安保「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戰」,中日關係再度蒙上陰影。
在推遲原定去年底訪中的林芳正外相行程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日本公明黨協調暫緩此前力爭1月實現的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訪中。林芳正與山口的訪中計畫接連生變,表面的理由是新冠疫情所致,但背後凸顯雙邊關係再度冷卻,中、日能否再續「首腦外交」出現變數。
公明黨與中共素來關係良好,山口是日本友中的重要力量,支持進一步推進中日合作,但當下雙方認為訪中條件並不完備。相對於中日關係停滯不前,岸田將於13日首訪美國,預料如何應對中國仍將是美日峰會的重要議題。
在中、日建交半世紀之際,習近平與岸田互以「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及「建設性穩定的日中關係」定位未來的雙邊關係,安倍晉三於2006年所倡議的「戰略互惠關係」悄然消失,中、日僅能在「新時代」摸索「穩定的日中關係」。45年前的和約所揭櫫之「友好」雖不復存在,中日關係卻須在「歷史」與「現實」的糾葛中,勉力維持「和平」。
林芳正與山口的訪中一時受阻不意味中、日對話中斷,展望2023年的中日關係,應是在風雨中前行,拉住彼此,避免雙輸的衝突。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日文系(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