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最「不務實」的工作者,卻已活了三千年

2023-01-28 06:20

? 人氣

看青銅器展時,最常碰到的困惑是:這個字怎麼唸呀?的確,除了鼎、尊、爵、豆等我們認識外,簋、卣、罍、甗、匜…極為少見(註1),這些多為當時祭祀用器的名稱,有的是盛肉、穀等食物,有的是酒器。「鼎」就是一種煮盛食器,是青銅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在周代達到鼎盛。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份,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鼎」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很多成語便是這麼來的,例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意味極有份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5「鼎」是烹煮、盛食器,鼎有三足和四足兩種,左為西周早期的康侯丰方鼎;右為商代晚期子爵,「爵」則是飲酒、溫酒器。
「鼎」是烹煮、盛食器,鼎有三足和四足兩種,左為西周早期的康侯丰方鼎;右為商代晚期子爵,「爵」則是飲酒、溫酒器。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公制禮作樂,禮器是邦國重器,展現出維新的風貌;而西周出現的編鐘,是一種打擊樂器,懸掛在巨大的鐘架上、大小不同,打擊時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在祭典中擔負重要角色。

圖6--編鐘是出現於西周的打擊樂器,圖之編鐘器主為春秋時期的吳王之子「者減」,作鐘祈福於皇祖,希望樂聲悠揚,子孫永保。
編鐘是出現於西周的打擊樂器,圖之編鐘器主為春秋時期的吳王之子「者減」,作鐘祈福於皇祖,希望樂聲悠揚,子孫永保。

青銅器在商代的紋飾是從饕餮面開始,大眼大嘴,看起來有點可怕,也稱獸面紋,還有鳳鳥紋、夔龍紋,作為上通天神、祖靈的媒介。此外,乳丁紋、雲雷紋等也是常見紋飾。

圖7春秋早期的「陳伯元匜」,「匜」是行盥禮的注水器。
春秋早期的「陳伯元匜」,「匜」是行盥禮的注水器。

吳越名劍傳說多 干將莫邪魚腸劍

祀與戎既然是大事,青銅所鑄成之「干、戈、斧、鉞」等兵器就極為重要,不僅是生死拼博用器,也是戰爭之前行祭祀大典之必須,以祈求祖靈保佑。

許多精緻的青銅兵器,其上銘文證明了執用者身份的尊貴與崇高,大家較為熟悉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故事,在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了一劍上銘文為「越王勾淺(踐),自乍(作)用劍」的寶劍,目前典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圖8--越王劍. 春秋戰國之交,東南方吳越諸國崛起,橫掃中原,傳世有多把越王劍。圖為在湖北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之劍,現典藏於湖北博物館。
春秋戰國之交,東南方吳越諸國崛起,橫掃中原,傳世有多把越王劍。圖為在湖北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之劍,現典藏於湖北博物館。

而諸多青銅寶劍的傳說故事,背景也多來自春秋時期,主因那時江南的吳、越兩國是銅礦主要產地(後來格局為楚國所破)。名劍干將莫邪傳說之外,傳說中的「魚腸劍」則是吳王闔閭即位前,雇用名叫專諸的刺客,用一把藏在魚肚裡的短劍,刺殺了前任吳王而成功登基,此劍即為「魚腸劍」。

秦漢時鐵器漸普及 青銅轉趨實用化

中國青銅器歷史從商代一直持續到戰國後期,約1500年左右。到了秦漢時期,鐵器漸漸普及,銅器的行情就受到影響了,原本屬於紀念性質的部份也逐漸淡出,轉為更加實用的生活用器。尤其銅料較為珍貴,幾乎已不作為大型青銅器之用,而多半拿去做「銅錢」了。到了宋代開始對這些古銅器進行收集、編書和研究,好古的清乾隆皇帝,更將古銅器細分為七十個類別,還用其他材質來模仿製作。

好古的清乾隆皇帝,將古銅器分成70類,左為西周中期的「伯定盉」,盉是盛酒、調 酒器也兼作注水器。乾隆也用其他材質來模仿古銅器,右為玉獸面紋貫耳壺。
好古的清乾隆皇帝,將古銅器分成70類,左為西周中期的「伯定盉」,盉是盛酒、調 酒器也兼作注水器。乾隆也用其他材質來模仿古銅器,右為玉獸面紋貫耳壺。

想來也蠻有趣的,銅器因為它的剛而不變、堅定不移,後來反而得以用「更實際」的方式—貨幣,融入尋常百姓生活,全方位影響人們的喜怒哀樂;君子變與不變、務實或不務實之間,究竟如何拿捏?恐怕也是值得一再琢磨的話題。

註1:簋音同「軌」,盛放煮熟糧食的器物。卣音同「酉」,酒器。甗音同「衍」,蒸煮食物用器。罍音同「雷」,壺形盛酒器。匜音同「宜」,像瓢般盛注水器。

※主要參考書目:

吉金耀采--院藏歷代銅器(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物瑰寶考說文集(張光遠 著)、金玉藝采談文物(漢寶德 著)、如果文物會說話(張經緯 著)、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彭林 著)、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霍吉淑 著)

*作者為文物藝術策展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