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智庫Clingendael曾於2020年刊登評論認為,歐洲產業配合美國對中國晶片禁令的代價比美國企業高,因為美國企業向商務部申請對中出口許可的審查效率和過關比率都比歐洲企業高,且美國半導體業較有優勢的蝕刻技術未受限出口,令歐洲人懷疑美國別有用心。
荷蘭貿易部長施萊納馬赫(Liesje Schreinemacher)在過去數週幾次表示,荷蘭不會單純只聽美國的,並想拉歐洲聯盟(EU)一起,表示限制出口不只是荷蘭的事,因為艾司摩爾的機器零組件供應商大多來自其他歐洲國家。
比利時總理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也幫忙喊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他本月上旬一場論壇上指責美國為半導體設備禁令「霸凌」荷蘭。
但這些都不敵地緣政治現實。美國的目標是阻止中國半導體科技進步,以免用於軍事和監控造成國際安全和人權威脅。同時希望降低全球對中國晶片的依賴,避免重蹈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覆轍。
「金融時報」另一篇報導透露,去年荷蘭與美國本來快達成共識,要以10奈米晶片技術作為限制出口中國的門檻,但後來傳出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已成功製出7奈米晶片(奈米數愈低愈先進),這通常要用到EUV機器,不過中國卻從技術較低的DUV機器結合其他設備研發突破,使得美國想再擴大出口限制。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去年11月披露,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技術公司已在2021年5月申請與EUV技術相關的專利。
換言之,無論美日荷擋不擋,中國都會力拚晶片自主,因此美國的圍堵聯盟重點在盡量拖延中國的進度。
荷蘭「晨報」評論,晶片製造技術非常複雜,但全球晶片產業結構卻非常簡單:晶片設計商最重要的在美國、製造商最重要的在台灣和南韓、設備商在荷蘭和日本。這些國家聯手降下「矽幕」,就有機會阻擋中國。
技術落後的「烏龜」想要跑贏技術領先的「兔子」,關鍵是兔子在比賽中偷懶。但全球半導體競爭如火如荼,此時沒有一隻兔子敢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