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觀點:江澤民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韌

2023-01-31 07:10

? 人氣

中國半導體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是中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翻攝自中芯國際官網)

中國半導體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是中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翻攝自中芯國際官網)

美國拜登政府於2022年宣布一系列限制半導體技術輸出中國的措施。首先,高速運算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應用領域的CPU、GPU、AI 加速器等美國產品,皆需經過審核才可出口至中國。其次,所有用於生產 (1)14/16奈米技術節點或以下的邏輯晶片、(2)半間距小於或等於18奈米的DRAM記憶體晶片、(3)128或更多層的NAND儲存晶片的半導體製造設備,需經過審核才可出口至中國。最後,所有在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上的中國公司裡工作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都需取得美國政府的允許,才可在原公司繼續工作。再加上2020年,川普政府禁止台積電與三星為管制名單上的中國公司如華為,製造先進積體電路,意謂著針對最高端運算晶片,美國既不許中國向外購買,也不讓委外生產,更不允自己製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一拳扎扎實實地擊中了現今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阿基里斯腱 (Achilles’ heel)。然而,中國半導體產業積弱至此,是因為它啟動過晚或投入不足嗎?其實不然。事實上,當臺灣在1980年代風風火火開展半導體產業時,中國大陸也進行類似的計畫,投資規模甚至更大。但中國那一波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嘗試,最終以失敗收場,而臺灣同樣的嘗試則成績斐然,進而進軍PC產業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從此逐漸拉大之後30年臺灣與中國大陸ICT產業間的差距。

在中共國家領導人中,江澤民創下多項第一的紀錄。他是第一位有大學學歷(上海交大)、第一位工程師出身(電機系),也是第一個遵循鄧小平設計的固定任期制,忠實執行政權的和平轉移。本來江澤民在上海市書記任滿後,計畫回交大當教授,但1989年六四事件後,臨危受命,硬著頭皮擔任第一個缺乏堅實黨內班底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般認為,江澤民的主政期也是中共開國以來在政治、經濟和言論層面最寬鬆、最開放、進步最多的一段期間。然而,較鮮為人知的則是江澤民於1982 到1985年間創立、領導「電子工業部」的事蹟,這些工作與今天中國半導體業為何仍受制於人息息相關。

其實中國在建國後就開始發展電子產業,早在1952年,中國就花費1億人民幣自東德引進技術,在北京酒仙橋建立北京真空管廠(現為北京京東方),年產1220萬隻,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真空管廠。在電子人才的培養也開始得很早,1956年國務院制定科技發展12年規劃,將電子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目標,之後幾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設立半導體專業,於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研究所及半導體研究所,在石家莊建立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現為中電集團13所),在四川永川縣成立固態電路研究所(現為中電集團24所),在上海組建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