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供給結構性縮減、超額儲蓄仍高 2023年聯準會鷹式風格不變
2023年聯準會貨幣政策立場維持鷹派風格應已確定,但若美國經濟當真無法挺過長時間的高利率環境沖刷,通膨又屢打不退,進一步演變成更糟的狀況,將嚴重考驗央行主事者的智慧與政治風險承受度。
有別於2022年金融市場認知與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立場高度一致,2023年則是兩者看法分歧,甚至可能觸發市場擾動的一年,而分道揚鑣的起點正是去(2022)年12月聯準會貨幣政策決策會議(FOMC)。從美國就業市場與家庭超額儲蓄的現況看來,2023年聯準會恐將一路鷹到底。
為何市場預期與聯準會觀點出現分歧?
對聯準會而言,考量到具僵固性的服務類價格還有相當的支撐力量,且就業市場依舊非常緊張、薪資成長快速,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風險未減等情勢下,即便近期通膨數據出現明顯回落趨勢,聯準會仍於12月會期再度上修通膨、利率預期,同時下修經濟成長表現。其中,2023年末利率預期區間上修到5%至5.25%(中位數5.1%,升息終點的利率水準甚至可能大於5.1%),比市場預期來得高1碼。該會期的會議紀錄更清楚指出,「沒有官員預測2023年底前會調降聯邦資金利率」。
然而,市場卻似乎恍若未聞。會後至今,聯邦基金利率期貨(FF)計算市場預期的遠期利率曲線(CCRV)顯示,市場對利率終點的預期仍維持在4.75%至5.0%,且預期從2023年9月開始降息,到年底共降息2碼。
市場預期與聯準會視角有如此顯著的差異,主因有二:一是雙方對未來通膨與經濟走勢的預測不同,如市場認為2023年通膨回落與經濟下行的速度均比聯準會預期快。Bloomberg專家甚至預測美國2023年下半年會連續兩季陷入經濟衰退。屆時,聯準會將不得不降息穩經濟(表1);二是兩者對風險管理的認知不同。根據美國中央銀行法,穩定物價、溫和的長期利率是聯準會貨幣政策中的兩個操作目標(促進最大就業亦是)。因為唯有物價與利率具有可預期性,貨幣的計價標準及價值儲藏功能才能夠被彰顯。
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扭曲經濟結構,造成利用過去統計資料建構的經濟預測模型持續失準,物價的可預測性實在不足,這也是2021年聯準會誤判通膨屬性的起因,亦造成其可信度受損。因此,當前聯準會風險管理自會側重於避免被市場質疑其抗通膨不利。相形之下,市場無須捍衛難以定義的可信度,只要看好自己的投資操作績效,且在總是有「害怕錯過行情」(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恐懼下,除非有確定的證據證明過去的模型、交易模式完全不可用,否則只要稍有轉機(如通膨率過高峰),市場都有參與或判斷轉折的壓力。況且,市場投資人可以基於交易紀律進行停損,但聯準會政策牽扯到複雜且龐大的經濟系統,輕易地轉向所帶來的代價難以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