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氣球搞到兩個強權關係緊張,別以為那是小題大作,先看以下故事:
春秋時吳國、楚國的邊境上,兩國各有一個「卑梁」。兩個卑梁村的少女在同一個山谷採桑,相互嘻戲時一個吳村少女失手誤傷了楚村的少女。楚村少女的家長帶著女兒前去吳村理論,可是吳村少女的家長態度強硬,楚村家長在盛怒之下,失手將吳村家長打死了。吳村這邊不甘鄰人被殺,出動尋仇,將對方全家殺了。楚國這邊的卑梁公(縣長)大怒:「吳國人好大膽,竟敢打進我的地盤!」下令發兵攻打吳國的卑梁,將全村來不及逃走的老弱全都殺了。吳王獲報大怒,發兵攻向楚國的卑梁城,攻克之後還下令屠城!
從此吳楚兩國成為世仇,這個故事也是成語「卑梁之釁」的典故出處,成語的意思是「戰爭起於小事」。用在今天,就是提醒「別以為一個氣球不會引起兩國衝突」。
事情發展到今天為止,中美兩國「齟齬」是有的,衝突則尚未,雙方都還沒「登門理論」,飛彈擊落氣球也還不到「失手致死」程度。
然而,「卑梁之釁」值得做一個深層思考:邊境鄰村少女嬉戲失手傷人,為什麼會演成兩國世仇?其實那是《呂氏春秋》的一則寓言,是借用吳楚世仇的現實以提醒諸侯君主,「微末小事卻可能起釁」。
卑梁的主權,《呂氏春秋》說是楚國邊邑,《史記》說是吳國邊邑,推想是兩國都在擴張中,同一地剛好有兩國人民分別建立了村落,這是邊界衝突最常見的原因。實際發生的情況是,楚國是傳統南方大國,跟正在崛起的吳國有著「修昔底德情結」,邊境衝突不斷終於成為世仇——美國跟中國這幾年正是相似情境。
然而,這次事件看起來拜登政府原本並沒有想要大張旗鼓,可是共和黨卻抓到機會以此攻擊拜登,使得拜登不得不硬起來,於是美國軍方趁機揚威了一番。以此觀之,任何人當美國總統想跟中國改善關係都不容易,因為有一群好戰的將領在——誇大中國軍事威脅,沒事發表2027年/2025年中共會犯台的言論,就是好戰將領的心態表現。
春秋前期,晉獻公將女兒嫁給秦國太子(後來成為秦穆公),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在晉國那一段政變頻仍的內亂期間,扮演了安定角色,連續護送兩位小舅子夷吾、重耳回國繼任國君,更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和四位宗室女嫁給重耳,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那一段期間的兩國關係就是成語「秦晉之好」的典故由來,可是後來晉國在晉文公的治理下快速崛起,一度阻止秦穆公去洛陽「尊王」(稱霸中原),可是秦穆公沒有問罪。直到晉文公死後,秦國軍隊偷襲鄭國未遂,班師途中遭晉軍偷襲全軍覆沒,秦穆公才翻臉,兩國就此決裂,而秦國更開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的霸權。
上述那一次偷襲,是晉國中軍將先軫(晉國有上中下三軍)力主,晉襄公和上軍將欒枝起初不贊成,卻拗不過先軫,於是在崤設伏偷襲獲得大勝,史稱秦晉崤之戰。
崤之戰晉軍大勝,但是卻促使秦楚聯合,構成春秋中期晉楚爭霸的大敵。後來因為吳王闔閭差點滅了楚國,使得晉國獨大。進入春秋後期,晉國的公卿巨室開始霸凌甚至索賄諸侯,使得諸侯離心,最終不保盟主地位,甚至國家分裂。
述說大段歷史,其實就是三個重點:
一、不要輕忽小事情,微末小事可能醞釀出大災難(吳國幾乎滅了楚國);
二、好戰的將領只想打一場勝仗,卻可能壞了國家長期大計(先軫打勝仗卻促使秦楚結盟);
三、大國公卿巨室(在今天是美國的國會議員)霸凌/索賄小國,必定毀掉盟主地位。
不要以為用飛彈擊落那顆氣球是小事一樁。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