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一石激起千重浪,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普及化發展何只一日千里,網上、報載都頗分散而零碎,今次就詳述ChatGPT帶來的人工智能普及化發展近況,及個人如何應對。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首先探討人工智能普及化現況(包括ChatGPT發展、AI衍生應用、對手及帶來的啟示),其次,回顧人工智能已經帶來的改變(生計問題、教育問題、財金權力洗牌),第三部分則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和限制(硬件配合、精確計算錯漏、缺乏預測能力、綜合知識、情感和社交智能、成本問題)。第四部分則推演事情走向(成人內容應用角色、大部分人難以適應 ),最後,本文探討個人如何應對(擁抱改變、積極學習,及轉移心力到精神文明)。
1. 人工智能普及化發展現況
(1) ChatGPT發展:除了ChatGPT寫文章、編輯撮要、講笑話等基本功能,亦有大眾在測試中,見證ChatGPT通過美國執業醫生資格試、通過Google三級工程師面試等,足見其能力,僅兩個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一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應用程式。
因為營收、分流負荷等原因,開發商OpenAI推出了付費版ChatGPT Plus,每月20美元,提供比免費版更好的個性化體驗、更全面的知識庫、更精確的回答,以及優先處理提問。
同時間,微軟以一百億美元投資OpenAI,並推出以ChatGPT強化的新版Bing搜尋、瀏覽器Edge,開放大眾試用。
(2) ChatGPT衍生應用:雖然執筆之時,官方應用程序接口(API)還未正式公佈,但相關或類似的人工智能應用,已多如雨後春筍,在此簡介幾個方便大眾的選擇:
Synthesia及Murf 可將文字轉化成聲音及影片,Assembly則調轉,把聲音化成文字,雖然起坊間已有類似程式,但上述三個更準確、更貼近人類、更高效能。
DALL·E 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能夠將輸入的語句轉換為圖像;Flair協助產出品牌設計素材、SheetAI增加試算表功能、Poised教你公開演講做得更好等等。
然而越來越多學生用ChatGPT寫論文,ChatZero及DetectGPT可檢測人工智能生成文章。
(3) ChatGPT對手及帶來的啟示:好些評論以為,關係ChatGPT或類似的AI,會以搜索引擎為對手,非也。
搜索引擎,是通過索引網頁,以匹配搜索詞來提供資訊排列,而ChatGPT是通過對自然語言問題的回答,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而部份資料,則恰恰來自搜索引擎。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你死我亡競爭關係,只是AI更像搜索引擎昇華版。長遠而言,人工智能仍要吸收日新月異的搜尋資訊,而搜尋引擎亦會讀取人工智能產出的內用。
而ChatGPT真正對手,大概會是Google將在三月推出的Bard。
另外,中國亦有企業參一腳,包括百度推出文心一言(ERNIE)、北京稀宇會公佈Glow。而元語智能以ChatYuan向ChatGPT宣戰,但其微信小程式還無法打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網上答問討論區公司Quora,發佈應用程式 Poe,都具備三個聊天機械人功能,分別是 Sage、Dragonfly以及 Claude,頭兩位由ChatGPT 所屬公司 OpenAI開發,至於 Claude 則由 Google Anthropic 技術支持,三者各有擅長及定位。
2. 發生中的改變及顛覆性影響
(1)生計問題:主要集中講三個大家最關心話題,首先是每人的飯碗。
人類工作崗位會被取代嗎?
大家切忌一刀切,企圖找個「是」或「否」的答案。誠然,有部份工種的任務已逐漸被科技改進,可減少人手,例如:客戶服務、電話銷售員、翻譯、社交媒體審核員、保險或貸款賠償審理員、獵頭、財經和體育記者等,但並不代表所有從業員完全被淘汰,而有部份是轉型:企業保留極少量人手,高端管理人才去監督、定義、改良,配以初階人員協作,幫手把關、面對難以駕馭科技的客戶。
而同樣道理,適用於律師、醫生、會計、編輯、廣告撰稿員、銷售與市場研究等職業,而這一類工種,本來就日新月異,需要不斷學習及進步,去應付不同典範轉移,所以應該是歡迎並加以利用人工智能,去幫助自己,可以做得更快更多,而不是擔心飯碗不保。
有人工智能後,分別在於,減少人手,加快速度但增加產出。而原來不幸流失了的人員,該如何對應,則在後半部份分享。
而網傳即將被淘汰的,例如速食店店員、倉庫工人、生產線品質控制員、室內快遞員(酒店房和公寓)、保安人員等,將會因硬件生產及改變需時,淘汰時間會慢一點,大概要等多兩三年。
而相對多人性化、關係的工作,就最難被取代,如月嫂、社工、看護等。
那有沒有甚麼工種反而受惠?
當然有,如數位或科技行業中的高端開發人員、產品經理、項目經理、協助人與機械互動的教練等等。
(2)教育問題:常言道,「以19世紀的體制,教20世紀的知識,讓孩子面對21世紀的挑戰」。在人工智能面前,問題更明顯,更急切。
現在多少學生先玩平板電腦,成長後才學拿筆寫字;以往要學生多背誦文章,現在主攻分析、解難能力;以往學校要求學生做考證、消化、再寫計劃,現在無論大學生論文、中學生數學題、小學生作文,都可透過ChatGPT解決。
這對學生學習、成長有益還是有害,留待其他地方再談,但重點是,無論你喜歡與否,人工智能改變學生學習,米已成炊,就如其他科技發展一樣,而變化來得急速,教育界要處理好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駕馭人工智能、探索怎樣判斷AI答案的可信性、或者培養學生難以被新科技取代的技能。
同樣道理,成人教育、再培訓項目亦急需與時並進。
(3)財金權力洗牌:近十年,火紅科技公司主要以五大龍頭為主FAANG(Google母公司Alphabet、Amazon、 Apple、Facebook母公司Meta及Neflix),微軟能否借ChatGPT捲土重來,領先全球?相關受惠的二、三線科技股,如內容農場Buzzfeed、人工智能制造商C3.ai、有人工智能成份的BigBear.ai及Soundhound等,又能否如ChatGPT普及化概念引領下股價暴升般,持續壯大,殺出重圍?哪那一些硬件製造商,能與人工智能接合,真正走入工業4.0?相信這一切將會在一年內有答案。
然而除了市佔率、股價,人工智能對財金權力更大影響的,當然要數資訊導向。
ChatGPT 及其他對話AI,透過語言理解能力,根據用戶的問題,自動查詢知識庫(或稱數據庫、資料庫),並提供相關信息,換言之,知識庫中,有甚麼,就產出甚麼,知識庫質素越好,答案理應更智能。
科技圈中,本來就有句老話「輸入垃圾,輸出垃圾」,意即,如果輸入的資料不正確、不清晰、不完整、或者不合預期,那麼,電腦輸出結果亦會是無效、不可靠及不準確。
這牽涉到近年流行的假新聞,和推動輿論導向問題。
有用家在ChatGPT中,問同一歷史問題,只是嘗試分別以繁體中文、簡體中文,然後加上中國、香港、台灣不同的字眼,所得的答案差天共地。
若果日後大眾對ChatGPT等工具有著極端依賴,或有某機構、政權對資料庫有主宰性控制權,那麼,日後大眾所看到的歷史,又是否如你我所知?現在又有多少公司或政權,已默默地嘗試刪走資訊,企圖改變後世知識?
不妨回顧喬治.歐威爾的《1984》中名言:「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
3. 人工智能發展瓶頸及限制
(1) 硬體:上面提到硬體生產及改變需時,這是近百年所有科技發展都要跨過的難關,八九十年代,科幻作品已預言機械人進占生活,直到近四、五年,機械人派餐、保全、吸塵器才慢慢走進現實,而成本高昂,當中包括研究、接合、原型設計、量產、丟棄已投入並生產的舊時代產物,都牽涉人力及材料成本,相信還要一、兩個年度,才有突破發展,那就要觀望工業化4.0速度了。如果工業化4.0中,自主機器人、3D列印/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物聯網等連結成熟,人工智能對實體生活影響,就只會是時間問題。
(2)未能精確計算:很多人誤以為,人工智能如算術器、或Google般有相關計算功能,卻見到基本運算錯漏,如計算七位數的平方根,答案竟謬之千里。
究極原因就是,模型設計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進行精確計算。要知道,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學習主要靠語言理解能力、模糊邏輯(Fuzzy logic,演算法一種,在進行判斷時,將事物的屬性轉化為程度的概念,不再非一即零)、及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模擬生物進化原理的一種人工智能演算法),去歸納、整理,排序,讓電腦程式自動地找到最優解答。
即是,人工智能領域中常用的演算法,能夠幫助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如機器視覺、控制系統、設計改良等等,卻不是精確的算術機器。
(3)預測能力:這裡分開兩部份,首先是沙盤推演,如推算氣候變化、金股匯市升跌等,暫時以語言理解能力的ChatGPT為例,本來就不是強項,要AI系統知道所有影響參數,再作推策,還有更多研發工作要做;加上數據庫暫時只更新到2021年,未有2022、2023最新資訊,所以在此類普及化的人工智能系統來說,仍然是限制(當然,官方、軍方、財金企業有自己一套系統及相關數據,在這些專項中,走得更前。)
另一方面,就是不少用家請求占卜般的問題,但ChatGPT既沒有守護天使透過塔羅傳遞信息,也沒有觸機般為術數問卦作肯定,故此也沒有星相占卜類的預測能力。
(4)缺乏人類綜合知識:ChatGPT等僅能通過大量的數據訓練,來學習和生成自然語言,卻未能像人類一樣,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知識和經驗,當應對專業知識、特定領域或感官問題,就會束手無策。
(5)情感和社交智能:科幻片中,機械人往往有情感、同理心成為故事轉捩點,但到現時為止,要人工智能模型理解和表達情感、語氣、語境等非語言因素,仍有大段距離。
(6)成本問題:在大量數據的需求、訓練時間長、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等挑戰下,建立大型語言模型、維持應用十分昂貴。
而其他技術問題如處理各國資料隱私法規、電腦長期記憶攝取、多語言混合處理、壓縮文字數據庫衍生有損情況等挑戰,尤於過於專門技術,就有緣再詳談。
4. 事情走向推演
除了「發展快得超乎想像」般老掉牙式講法,可以預見的重要方向有兩個:
(1)成人內容應用先領軍:成人內容必定是先驅,猶如所有科技發展般,色情內容及應用必定是先行者,網絡興起時最早的共享資源虛擬倉庫、到遊戲開發(例如H Game)、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應用、黑暗網站(Dark web)均是如此,近年深偽技術(Deepfake)而有一定水平,近來更多專才投入改良電腦圖像處理,要普通人製作幾可亂真的小電影出現?無論是新創造虛構角色、或栽贓嫁禍式假扮真人,都可能今年就會面世。
其後,軟色情般的老少咸宜娛樂節目、遊戲,預料會源源不絕逐步跟上。
(2)大部分人難以適應:一般科技、工業發展都有段時間,有適應期,當中仍有不少人被淘汰;然而這一波,比互聯網出現來得極快極急,更深更廣,亦更貼身:影響多少人工作任務上轉變,要學習、要與機械人協作,部分人要面對失業,部分人要面對新的工作量和工序,一切改變,都會帶來某種陣痛,包括學習能力上的、情緒上的,都對社會穩定有極大影響。
為此,相信會有更多技法上的課程,同時亦令近年火熱的身心靈紓解服務、課程,變得更有需求。
5. 如何自處
既然要面對改變、情緒及心靈上的衝擊,就由這兩方面入手。
(1)擁抱改變 積極學習:有部份人說,「試過ChatGPT,歸納整理能力不怎樣喔?還是很皮毛、寫稿水平未合格」很大程度上,不少用家未掌握如何利用這類對答機械人,才出現回答文本上強差人意問題,大眾要進行持續學習和進修,以改變工作模式、轉行,甚或借新人工智能普及化技術去創業,已是無可避免。用ChatGPT、及其類似衍生工具,如製圖,其實考個人文字、表達功力,因為你跟人工智能對話,都應是一個提示(網上資源多寫Prompt,即以往常說的Command Prompt是也)
那如何學習好好寫提示指令呢?不如就用學功夫形式入手:
(A)興趣:
先就自己喜歡話題、專業背景去問,再印證如自己所知,有多少類同及分別。
(B)內功心法:
下一步,就是要知那種心法較有效及合邏輯,分三個:
甲、告知要做甚麼
這看似無意義的建議,但對人工智能來說極重要,需知到要提供具體的來龍去脈,或扮演甚麼角色、回答誰的甚麼問題,如能清晰表達,就有更佳效果。例如「請以醫生角度,向病人解釋糖尿病成因及治療方法。」、「請以律師角度,向客戶解釋台灣離婚步驟及注意事項。」
乙、準確、簡潔、清晰
要交帶同事、親友辦事,也雖要準確地發出指令吧?同理,想像ChatGPT這類人工智能服務是乖巧伶俐的小朋友,聽從指令,但必需精確簡單易明,才不至一頭霧水答非所問。例如你可承上題,加上精確到字數、語言、口吻等參數:「請用500字以內的英文回答」。
丙、調整、教導
海量大眾都問不同問題,要令人工智能理解你所問的範疇、提供合心意的答案,就靠不斷引導、斬件詢問,透過一步步修正、分割,使其逐小學習更為完備,去切合你個人需要,尤其較長及複雜概念,例如要知道一個理論框架,可分開一步步詢問(Chained prompting)「YY理論是甚麼?」「有甚麼論據?」「有論證嗎?」「論證時請提供實則例子」「有圖表證明嗎?」「請列點說」「是誰提出的?」「請用五十字簡介他/她的背景」「有其他理論反駁嗎?」這些部份加起來,就能對YY理論有個較完整的闡釋。
又如翻譯、寫作,可請ChatGPT先寫大概,再修改,加語氣、風格去微調,教一位乖巧伶俐的小朋友般,慢慢調教。
C)招式口訣
我們進階一點,講AI製圖,若文字功夫好,懂得的詞語夠多、知道要怎樣形容圖片感覺,選取適合的形容詞,有點像品酒、品咖啡,都有一堆品嚐筆記(Tasting Note),把抽象形容得具體,可謂易學難精。
要學招式口訣(即如何打Prompt),獲得理想效果,則可參考網上達人的分享,並加以勤用功練習與AI交流,並加以勤用功練習與AI交流,並加以勤用功練習與AI交流。(重要事情講三次,因為學完內功心法、招式口訣卻不實戰,尤如戰場上對手出關刀,你卻沒有練習,以心口碎大石技術去抵擋,會死得不明不白啊!)。
(2)轉移心力到精神文明:現代城市人本就俗務纏身,生活緊張,精神、心靈都萎靡,正當人工智能可更方變處理解難,人們可騰出更多時間、空間,投入人性化、人道工作,致力公益事業,或探索藝術和文學,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畢竟可見將來,人工智能仍未會有社交、人際關係、同理心等能力。
另外,近年再度興起身心靈、宗教、哲學等,為眾人解答人生終極問題,若果能好好利用人工智能,壓縮工作時間、心力,就可轉移去多冥想、瑜伽、宗教侍奉、進德修業、心理輔導、思辨等方式,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結語
過往,當原子筆橫空出世,毛筆、墨水筆用家也要學習如何使用,但不代表毛筆、墨水筆會被完全取代,反而保留藝術用途;電腦排版出現後,報社也漸漸揚棄鉛字列印,代表某些技術無可避免被淘汰;手機有3G互聯網網絡時,仍是建基於無線通信技術,並一直雙軌並行,用戶仍需要兩者配合達到不同用途。
同樣道理,人工智能普及化,某些情況下令大家更方便,某些工種可能慢慢被淘汰,某程度上又與現有搜尋器相輔相成。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取代部份人類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所以大眾現下要做的,不是否定、蔑視、懼怕,也不是盲目相信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而是了解學習,靈活應對這種變化,學習新技能和知識、創造價值,以及作出適合自己的改變。
作者為數位科技從業人員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