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日治,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製糖工廠:《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書摘

2018-08-16 05:10

? 人氣

橋頭糖廠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楊啟正提供)

橋頭糖廠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楊啟正提供)

橋頭糖廠

2006 年開幕,保存活化再利用後成為臺灣糖業博物館的高雄橋頭糖廠在成立前,原址即為清代傳統糖廠;1901 年新式製糖廠成立,原稱橋仔頭製糖所,隸屬於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第一工場成建於1902 年,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機具由英國進口,每日壓搾甘蔗1000 公噸;三年後產能相同的第二工場建造完成,並於1958 年合併,1999 年停產。2002年經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開放做為糖業博物館的製糖設備實體展示館,展示甘蔗經過壓榨、結晶、分蜜到成品的過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80808-橋頭糖廠。(玉山社)
橋頭糖廠展示著過去甘蔗如何經過壓榨、結晶、分蜜到成品的過程。(楊啟正提供)

橋頭糖廠中最具特色的西洋建築「社宅事務所」,是一棟西洋歷史主義風格的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主體為臺檜木構屋架及磚砌承重牆身,正面突出平臺四柱使用鋼筋混凝土,為臺灣最早運用此種構材的實驗之作。連續拱圈構成的外廊為空間特徵,外牆裝飾灰泥雕塑,地板以磚基架高通風,地面鋪設紅鋼磚,帶有本地風土影響。同時興建的員工俱樂部也採取同樣風格。

20180808-橋頭糖廠。(玉山社)
橋頭糖廠中的西洋建築「社宅事務所」。(楊啟正提供)

1940 年建造廠長及副廠長等兩排六連棟職務宿舍,為典型日本式書院格局官舍,戰後持續使用略有增改建,指定為文化資產後逐步修復開放參觀,時常被借為影視拍攝場地。原另有招待所,曾遇火重建,現為「白屋藝術村」。

早期以牛牽軌道輕便車運輸原料及成品,1907 年改採鐵道運輸,因軌距為國際標準軌的一半而稱「五分車」,橋頭車站為少見五分車與縱貫線鐵道共用的車站,目前站體重建於1930 年代,具現代主義特色,2008 年高雄捷運通車後亦於此設站,形成三鐵共構。糖廠內保存五分車軌道,成立糖業博物館後於假日復駛列車供遊客搭乘。

20180808-橋頭糖廠。(玉山社)
過去用來運輸的「五分車」。(楊啟正提供)

此外廠區內尚保存若干歷史紀念物。1902 年鈴木藤三郎社長立聖觀音像,體恤離鄉背井的日本技術人員,也拉近臺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認同。此像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鈴木社長同時鑄造四尊聖像,分別祀於橋頭糖廠、三處日本會社及住宅,深具歷史意義。1923 皇太子裕仁親王行啟來臺,在屏東阿猴糖廠發現一根竹子發芽,製糖視其為祥瑞之兆,便截下種植名為「瑞竹」,1927 年移植至橋頭糖廠,每逢4 月29 日天皇生日祭拜瑞竹,為日本時代橋頭糖廠重要慶典。金木善三郎為日本岡山市人,東京大學畢業後至糖廠服務,逝世一週年立碑於1930 年立碑紀念其事蹟,碑高約2 公尺,俗稱「三好碑」,石材、刻工、書法均屬一流,以篆書與楷書書寫,陰陽刻皆備。

20180808-《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書封。(玉山社)

*作者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古蹟工作者。

*攝影為東海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比利時魯汶大學都市與策略規劃學碩士、人類居住環境學碩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空間體系構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