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和死神搏鬥的日子—《關懷的力量》選摘(1)

2023-02-28 05:10

? 人氣

仁愛醫院隊參加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網球錦標賽得獎,我在左二。(作者提供)

仁愛醫院隊參加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網球錦標賽得獎,我在左二。(作者提供)

一九七七年(民國六十六年),我在臺北市基隆路開設仁康外科醫院,醫術遠近馳名,很快成為北部知名醫院,巧的是,母校臺北醫學院籌備多年的附設醫院,比我早一年創立,從此我的學弟妹們不必像我們早年求學那樣,像寄居蟹一樣到處去各醫院蝸居實習,我很開心,仁康外科醫院和北醫附設醫院能夠共同守護信義區居民的健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民國六十六年到一○六年,仁康外科醫院在基隆路服務,整整四十年,從最早設立時醫院有十多床,到最高紀錄院內曾經設置高達九十五床,算是信義區知名度、口碑俱佳的地區醫院,更是社區的好鄰居。

仁康外科醫院的大招牌上,清楚寫著:「主治:一般外科、骨科、內兒科、婦科、皮膚科、泌尿科」,也許有人心裡可能會嘀咕:「哪有醫師這麼神通廣大,大小病全包」,但早期我們這些受「大外科」訓練有素的醫師,就是「通才」,什麼病都要看,當然,我也有自信不論病人因為什麼疼痛來醫院,我幾乎都有辦法處理。

民國 66 年 9 月 29 日,仁康外科醫院設立。(作者提供)
民國66年9月29日,仁康外科醫院設立。(作者提供)

我的父親就是胃潰瘍大出血而撒手歸天,我本身花最多時間鑽研腸胃消化道手術,我的次專科就是消化外科。從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發現,早年許多胃穿孔、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爛的急症病患,有不少都是吃香灰、喝符水導致的。

在那個醫療資源貧乏、看病昂貴的年代,民眾非不得已絕對不會去醫院,有個小病小痛,不是吞吞成藥,就是求神拜廟,喝符水吃香灰保平安。

早年,醫藥界尚未發現胃潰瘍最大的元凶,就是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幽門螺旋桿菌生長在胃部與十二指腸的地方,在還沒有藥物能控制它之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胃部慢性發炎,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食道出血、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腸穿孔、胃癌等急重症疾病,許多病人就這樣被奪走性命,在還沒有發明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藥物之前,開腸剖肚幾乎是我的日常,病患因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救命,更是屢見不鮮。

在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前,醫界普遍認為胃酸無法有細菌存活得了,判斷胃癌、胃潰瘍多半是因為壓力或辛辣刺激食物所引起,所以早期我們都是開制酸劑的藥物,來對付腸胃消化道疾病。過去消化系醫學界流傳「一日潰瘍、終生潰瘍」的說法,直到一九八二年澳洲的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兩位醫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這個重要的致病菌後,此說法已經破除了,後來的研究也發現,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除菌,進而避免潰瘍和胃部癌前病變的發生。

在臺灣,胃癌在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節節下降,從早年高居第三名到現在是第七名,這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有著密切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